2020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公布 中行工行优势明显

image001

2020年12月26日,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浙大ZIBS)、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中国管理研究中心(剑桥CCCM)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学术年会上共同发布《2020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Chinese 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Report 2020)》(以下简称“报告”),主题是“千帆竞发,图其至远”。报告以浙大AIF国际金融研究室在2015年首发的“银行国际化指数(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以下简称BII)”为基础,从40余家中资银行中精选TOP10分析其境外资产积累、经营成果、机构布局状况,并深度挖掘中资银行近10年的国际化发展特点,结合当前世界与中国经济环境,探寻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新方向。

报告指出,“千帆竞发”反映的是中资银行在近十年来愈加深化的开放政策下积极探索境外市场、登上国际舞台、展现中国金融力量的国际化发展状态;“图其至远”则是指当前中资银行的全球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对众多具有国际战略的中资银行而言,成为国际一流的金融机构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更需要具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精神,把握机遇,迎难而上。

2020中资银行BII排名

BII中资TOP10:国际化资源聚集,中行与工行优势明显

2020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占据BII中资银行排名前十,广发银行、平安银行分列第11、12名,紧随其后。总体而言,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资源聚集效应明显,TOP10银行均为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据了40多个样本银行98%的境外资产与营收规模。与此同时,中行和工行BII均值达22.74,是第3-10名银行BII均值(5.20)的4倍余,国际化表现更为突出,两家银行境外资产与营收占比也均达到了20%,远高于TOP10平均占比水平(8%和7%)。

境外资产规模:中行占据第一,大型银行实现断层

从境外资产规模来看,中国银行截至2019年底境外资产规模已超9000亿美元,其规模甚至高于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境外资产之和,境外资产实力最为雄厚。同时,可以发现,境外资产规模TOP5均为大型商业银行,境外资产规模均超过1500亿美元;而位列6-10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境外资产规模均不足550亿美元,平均水平不足大型商业银行的三分之一,断层较为明显。

境外营收规模:梯队内部你追我赶

与资产规模排名类似,中资银行境外营收规模TOP5仍然被大型商业银行占据,6-10名仍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且兴业银行以6.9亿美元的境外营收水平进入前10名。与境外资产规模差距鲜明的特征不同,中资银行境外营收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状态。首先,表现最佳的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2019年境外营收规模分别为188.8和187.7亿美元,仅相差0.6个百分点;其次,第3-10名的中资银行间,境外营收规模的平均差距不足10亿美元,各银行的境外经营均颇有成效。

全球机构布局:广度与深度同样重要

中资银行的全球布局排名仍然以中国银行为引领,2019年,该银行已布局全球62个国家,境外机构数达557家,分别是TOP10银行均值的3和4倍。从布局的广度(即银行布局的国家/地区数)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均布局超过10个国家/地区,除中国银行外,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也表现突出,分别布局49和31个国家/地区。从布局的深度(即银行境外机构数)来看,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再次超越其他银行,以上百家境外机构的规模成为中资银行境外发展的最佳代表。此外,中信银行以50家境外机构的规模排名境外布局深度第4名,表现亮眼。

中资银行国际化三大特点

特点一:十年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在近十年飞速提升。从2010年至今,中资银行境外资产规模与营收均已增长3倍;全球布局国家/地区数已超60个,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报告对2010-2019年数据可得的8家中资银行与44家全球银行的BII进行了测算,发现两者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2010年,全球银行BII均值是中资银行BII均值的3.9倍,2019年,这一比值已经下降到2.4倍,降幅接近40%,反映了中资银行国际化迅速发展的趋势。

特点二:“走出去”三梯队逐步成型

从国内格局来看,中资银行“走出去”的三梯队逐渐成型。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是“国际化先行者”,两者无论是在BII总排名中,还是在资产、营收、布局的分排名中,均长期位列中资银行的前两名,国际化规模与占比遥遥领先于其他中资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8家银行则是“国际化探索者”,这几家银行在规模上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均进入了《银行家》TOP50银行),但其境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广发银行、平安银行为代表的其他股份制银行和以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为代表的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则是“国际化初行者”,资产规模与国际化水平均待发展。

特点三:大而不深或成掣肘

从全球格局来看,中资银行的国际化仍然具有规模愈盛而深度尚浅的不足。将中资银行国际化第一梯队(即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和全球银行国际化第一梯队(即全球银行BII排名的TOP20)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境外资产规模均值为7347亿美元,已经超过全球银行国际化TOP20的均值水平(6075亿美元),但其境外资产占比均值仅为20.4%,不足后者一半(47.3%),境外发展的深度尚且不足。境外营收情况与之类似,中资银行国际化第一梯队境外营收规模均值为188亿美元,与全球银行国际化第一梯队的平均水平(197亿美元)相仿,但前者境外营收占比水平(19.6%)却远低于后者的平均水平(58.9%)。因此,如何深化境外发展,由大转强或许是中资银行国际化领军者们应当着重关注的问题。

中资银行国际化三大方向

方向一:融入双循环格局,助力实体企业“走出去”

202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被纳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成为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中资银行也应当积极融入这一新发展格局,通过参与助力多双边合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方式主动打开新的国际市场,并在自身“走出去”的过程中,助力中资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推动中资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方向二:拓展“一带一路”市场,打造中国金融品牌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广泛认可,随着沿线各国/地区的合作加深,其全球影响愈加深广。根据相关数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47.6%,对外贸易额约占全球贸易额的27.8%,市场体量庞大,国际化潜力无限。截至2019年底,已有11家中资银行在29个沿线国家/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一带一路”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众多中资银行开拓国际市场、探索国际经营的重要站点。与此同时,中资银行应当注重自我品牌的建设与推广,让中国金融品牌与中国金融标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方向三:拥抱金融科技浪潮,丰富国际化手段

根据浙大AIF发布的《2020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报告(Global FinTech Development Report 2020)》,中国已经与美国、英国共同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三巨头。其中,中国不仅于金融科技2.0时代实现对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赶超,且依托于庞大的人口总量,更偏重于金融科技应用与体验提升,数字支付用户超8亿人居全球首位。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与中国优势为中资银行探索国际化道路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未来中资银行应当更加重视对线上全球客户的吸引与服务能力,统筹线上线下,实现全球互联。

据悉,银行国际化指数(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简称BII)自2015年发布以来,已经六载时光。指数始终坚持以境外资产积累、境外经营成果、全球机构布局三大维度为支撑,从深度、广度、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评价银行国际化水平,力求科学客观,帮助银行明晰自身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开放地位。继2015年9月在北京首次发布《2015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并出版以来,浙大AIF国际金融研究室携手各类机构已形成围绕BII的系列研究成果,并连续六年出版《2016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对标国际一流》(中英文版本)、《百舸争流——驰骋国际市场的中外资银行》、《本土化还是国际化——2018全球银行国际化报告》、《顺时而谋,十年一剑——全球银行业国际化报告》等6本著作,最新成果《风云渐起,图之未萌——2020全球银行国际化报告》也已于2020年10月在澳门发布。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