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发布】央行刘国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搞好货币政策跨周期设计

新华财经北京12月11日电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日在中国金融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称,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要通过构建直达机制,打通货币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确保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以直达传导末梢,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引入激励相容机制,调动银行主体积极性,发挥银行成千上万个网点、上百万信贷人员挖掘掌握信息和配置信贷资源的优势,促进金融资源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具有更高效率的企业,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韧性,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文章指出,随着各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逐步显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小微企业融资“量增、价降、面扩”,融资难融资贵得到有效缓解。2020年10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3%,连续8个月创有统计以来新高;2020年1—10月,普惠小微贷款增加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9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4.92%,比上年12月下降0.96个百分点;10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45万户,同比增长21%。

稳企业、保就业成效显著。市场主体稳步发展,2020年9月末,全国共有各类注册市场主体1.34亿家,较2019年末增长9%,其中个体工商户9021.6万家,较2019年末增长9.2%。就业形势持续改善,受疫情影响,就业一度面临较大压力,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以上;第二季度以来,就业形势持续好转,10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较年内高点下降0.9个百分点,大学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形势趋于稳定。

在下一步工作的考虑方面,刘国强表示,下一阶段,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以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为重要抓手,强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是在宏观层面,搞好货币政策跨周期设计。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以现代化的货币管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抓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二是在微观层面,健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根据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精准设计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一方面,对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出台的政策要适时适度调整,做好政策接续;另一方面,对于需要长期支持的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直达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

三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设计和创新具有撬动作用的直达工具。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三角良性互动。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金融双向开放,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增强金融普惠性。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翟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