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数字货币未来将从支付端走向钱包端 具有去中介、去现钞功能

新华财经北京6月23日电(韩婕)作为一个由国家信用背书、以电子形式存在、可用于大众交易的货币,央行数字货币具有记账、支付、储值三大功能,在货币金字塔中属于安全级别较高的资产。疫情暴发以来,数字货币领域的竞争和发展态势愈发明显。基于数字支付端的需求,央行DC/EP目前已完成后台架构搭建,专家称这将实现主权数字货币和市场数字货币共存的支付结构,未来或将实现从支付端走向钱包端。

中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在近日举办的“2020金融科技发展论坛”中指出,从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看,各地政府正推出数字形式的财政补贴,依托已有的支付平台刺激经济,推动GDP和税收增长。由于目前基于数字支付的竞争逐渐激烈,“DC/EP已完成后台架构搭建,正处于测试阶段。若未来DC/EP能够进一步优化,中国将实现主权数字货币和市场数字货币共存的支付结构,创造健康的竞争合作环境。”王忠民称。

王忠民认为,受疫情影响,从全球范围内看,除前期国外数字支付进入中国之外,近期基于后台的结算清算SAAS公司已经和国内市场化机构连接起来,承接已有的数字支付结清算中的云端化服务业务。同时在全球的竞争当中,我们看到Libra2.0已完成架构和设计,特别是把原来基于支付联盟的一些公司重新组合,将基于社交的数字钱包的功能表现得更加充分。

王忠民称,“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在中国的市场当中,支付平台已经完成了后台的结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在前端进行基于疫情的补贴和发挥其他的社会功能将催生社会公共财务管理中的数字化延展,数字化延展过后将产生垂直发展。过去金融在数字货币层只能基于支付,现在不仅在前端可以设计出真正的数字钱包、数字货币,用现有的数字支付平台也可以实现提供数字结清算中后台的基础设施服务。通过数字货币的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补贴,避免了以往复杂的定准、校准流程,提升了政策的实施效率,并为扶贫、慈善和服务实体企业提供了新思路。数字货币也将从支付端走向钱包端,将应用领域扩展到社会基础服务。”

尽管法定数字货币存在削弱商业银行的初始信贷能力和盈利能力、更容易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组组长李礼辉近日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办的“五道口在线学习计划”直播中指出,法定数字货币具有节省现金流通成本、强化支付系统公共属性,推进普惠金融、确保金融交易的可靠性、加强货币流通市场管控等潜在的好处。

李礼辉认为,法定数字货币具有“去中介”“去现钞”的作用,可以让金融竞争更充分,让日常生活更简单。对于最终能否替代传统货币形式,取代新兴的电子支付工具并成为主要货币形式和主要支付工具,李礼辉认为,其使用是否更加便捷、流通成本是否更低、大众是否乐意接受,以及是否能够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未来我国如何紧抓数字货币发展机遇,争取行业话语权,李礼辉认为,数字货币将成为金融业数字化变革的基本工具,需要立足于数字金融健康发展,加快数字金融制度建设,尤其是抓紧制定区块链金融监管、数字资产市场监管、数字货币监管、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等数字金融制度。此外还需统筹规划、逐步建立数字信任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的实现路径,完善底层技术架构和应用场景设计,加强国际监管协调,促进达成监管共识,建立数字金融国际监管统一标准。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