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流动性或中性偏紧 货币政策将重在精准调控

新华财经北京6月9日电(胡玉婷)5月中上旬资金市场整体平稳宽松,下旬资金面边际收紧,资金价格中枢小幅抬升。6月资金面扰动因素较多,如缴准缴税、债券发行、年中考核、跨季等因素,因此,6月份资金压力通常较大。

新华财经特别采访了22位金融业内首席分析师和专家学者,结果显示,各有约33%的受访专家认为6月流动性偏紧、呈中性,影响流动性的前三位因素分别为公开市场到期量、债券发行、专项再贷款&再贷款再贴现等。

调查团成员.png

6月流动性预测

图1:6月流动性预测.png

来源:新华财经

6月流动性影响因素

图2:6月流动性影响因素.png

来源:新华财经

不过,对于6月是否会降息降准,专家观点依旧存分歧,对下调时点仍“各执一词”。5月底两会结束,受访专家普遍表示,两会稳定了货币政策偏宽松的预期,但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重在精准调控,更加灵活适度,突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债券发行影响6月流动性 规模或在万亿左右

逆回购到期是影响6月第一周流动性的最主要因素。6月有6700亿逆回购和7400亿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首周央行累计开展2200亿元逆回购操作,因有67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累计实现净回笼4500亿元,资金面呈现边际收敛。

债券发行成为第二周流动性的首位因素(比例超八成),其次是逆回购到期(50%),以及专项再贷款&再贷款再贴现(44%)。此外,企业缴税也有一定影响。到第三周,债券发行依旧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过程度有所降低;第二位是逆回购到期(61%),第三位的是财政支出(33%)。

央行8日公告,将于6月15日左右对本月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一次性续做,具体操作金额将根据市场需求等情况确定。

对此,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指出,央行有必要表态稳定市场预期,安抚市场情绪,避免融资成本的上行对尚未真正恢复的实体经济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目前的资金利率水平已经回到了央行的合意区间。

受访专家指出,6月政府债券发行将放量,规模或在万亿附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公布了今年地方专项债额度为3.75万亿元。5月29日国常会指出“该拨的钱尽快下拨、该发的债加快发行”,预计6月到三季度债券供给压力仍然较大。

第四周是季末,MPA考核是流动性的首要扰动因素(72%),遥遥领先其他因素;其次是债券发行(56%),居于第三位的是财政支出(50%)。

MPA考核通常会降低金融机构在6月融出资金的意愿,导致非银融资紧张。且季末银行理财资金往往会向一般性存款迁移,导致非银存款减少,这也是非银资金面出现紧张的其中一个原因。

专家普遍认为,6月流动性的关键在于央行的操作,目前央行的目标是多元的,其行动是综合权衡的结果,而市场资金利率中枢的合意水平或是主要观察指标,预计央行会采取逆回购+MLF的方式维持流动性稳定。

专家对降息降准时点仍“各执一词”

5月市场观望的降息落空,受访专家对于6月是否会降息降准仍现分歧,降or不降两方声音并存。

在调降OMO利率方面,受访专家观点不一,约有四成受访专家认为可能性很小,约有28%的专家觉得可能性很大,22%的专家表示可能性一般。

在MLF利率下调方面,专家观点同样较为分散。认为可能性很小、可能性一般、可能性很大的比例分别约为39%、22%、33%。

相对而言,对于6月LPR的情况受访专家观点更为一致,约44%的专家预计1年期LPR、5年期以上LPR均保持不变,认为二者同时下降的比例为28%,还有22%的受访专家预计1年期LPR下降、而5年期以上LPR保持不变。MLF利率下行是影响LPR下行的主要因素。

在降准的预测方面,调查显示,有约45%的受访专家认为6月定向降准可能性很大,另有约三分之一的专家认为6月定向降准可能性很小。同时,有近四成专家认为6月全面降准可能性很小,表示可能性一般的受访专家比例约为28%。

6月定向降准可能性

图3:6月定向降准的可能性.png

来源:新华财经

6月全面降准可能性

图4:6月全面降准的可能性.png

来源:新华财经

整体而言,市场普遍认为还有降准降息空间,但对于调降时点仍是“各执一词”。

货币政策将重在精准调控 畅通对实体经济的传导

5月底全国两会结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6月1日,人民银行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此次新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具有更为显著的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等特点。

受访专家普遍表示,两会稳定了货币政策偏宽松的预期,再次强调了降准降息,不过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重在精准调控,更加灵活适度,突出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新工具的设立提高了货币政策直达实体经济的效率,同时央行“相机抉择”的空间上升。

中信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明明指出,当前政策大逻辑由已“宽货币+降成本”向“宽财政+扩信用+稳汇率”逐步转变。国内疫情逐渐消弭后,政策思路也相机而动,由“宽货币+降成本”转向“宽财政+扩信用+稳汇率”。

长江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赵伟认为,货币政策或更加注重疏通货币传导,加大对稳企业的融资支持,推动信用环境继续修复。随着稳增长加码、更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等,社会融资总量扩张和结构改善或延续。

(备注:完全有效样本总量为18份 翟卓、张无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