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货币工具无法完全替代降息降准 信用风险兜底条款是否已在路上?

新华财经北京6月3日电(翟卓)6月1日,央行等五部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和《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央行等八部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

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与“降准“类似但效果更加直接

具体来看,《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中明确,央行将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购买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以促进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免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

粤开证券李奇霖表示,直接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手段,更像是新型的“降准”,与再贷款有较大不同。一个是更具主动性,央行是主动下场购买贷款,主动运用再贷款额度。有效避免了再贷款中需要“先由银行发起”,“央行才能回应”的被动尴尬。二是对银行来说,“直接购买”能使其获得没有任何成本的资金。银行按原金额还给央行,无需支付利息,本质上是一个“无偿使用”的流动性支持,类似于一种新型的“降准”工具。

但与降准不同的是,央行购买小微贷款时释放多少流动性,实体就能获得多少流动性支持,比单纯的降准更能支持实体经济,可有效防范脱实向虚。

而除上述的优势外,“直接购买”还会产生激励效应。业内人士表示,与此前再贷款发放过程中,银行赚取小微企业贷款与再贷款之间的利差不同的是,现在银行不用支付任何成本,就能完全获得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益更高。从而激励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促进宽信用。

此外,本次创新也十分合理,既不需央行承担风险,也可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如浙商证券李超指出,由于央行强调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购买上述贷款后,委托放贷银行管理,购买部分的贷款利息由放贷银行收取,坏账损失也由放贷银行承担,央行并非为此贷款背书,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缓解小微短期资金压力&降低银行出现大规模不良风险

《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中提到,对于2020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和应计利息,还本付息日期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免收罚息。对于普惠小微贷款要“应延尽延”,提升政策覆盖面。

华泰证券沈娟表示,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中,对中小银行给予其办理延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的1%作为激励,有利于提升银行对小微贷款延期的积极性。

此外,李超还表示,此举将大大缓解普惠小微企业的短期资金压力,有效保障市场主体不出现资金链断裂,防止出现大规模的信用收缩风险,切实帮助普惠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出现大规模不良的压力。

创新工具并非QE 规模有限且风险仍需银行自担

从属性上看,支持计划与QE支持小微企业在目的层面有一定相似性,如我国央行创设支持计划和美联储QE的目的都是在疫情之下保证小微企业正常运行,从而稳定就业。同时也都是希望通过提高银行等金融中介释放流动性的意愿,将政策效应顺畅地向小微企业传导。但二者并不是同一回事。

植信投资研究院连平表示,支持计划总体规模为4000亿元,相对有限,并非是大水漫灌,不存在流动性泛滥的可能,因而不可能是量化宽松。更重要的是,支持计划和QE最终的底层信用风险承担方有所不同。QE的信用风险由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承担,但支持计划通过特殊目的工具(SPV)和协议方式,将信用风险仍限定在商业银行自身承担。这样做可能是既希望畅通扶持小微企业流动性传导,又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把控好信用风险。

融资难已有所缓解 降准降息还会来吗?

此次央行创设两类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已为地方银行服务小微提供了定向流动性支持和资金补偿,该类工具用的越多,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也越宽松。在此种情况下,央行是否还会进一步降准降息呢?

江海证券屈庆表示,如果该工具运用较多,能很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那么确实会降低降准降息的概率。但由于贷款的损失依然需要银行承担,可能会约束银行的放贷意愿(银行现在并不是缺钱,而是对违约风险的担心)。因此总量4000亿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不管是对流动性投放还是降息效果来看(不仅仅中小企业需要降息),都较为有限,对降息降准并不能完全替代。

改进政府融资性担保值得期待 信用风险兜底条款是否已在路上?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创新货币工具的效果也还需要观察,但在一个观点上市场似乎颇为统一,即短时间内新工具还不会明显提升市场的风险偏好。那么,央行未来还会有何动作呢?

中金证券陈健恒表示,除以上两项工具外,改进政府融资性担保或是下一个值得期待的宽信用政策方案。就目前推出的系列政策工具而言,总体思路仍都是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流动性支持,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仍然要风险自担。因此各类工具对风险偏好的提振有限;注入的流动性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形成负债,对于杠杆率并未起到降低的作用。

展望未来,陈健恒认为,实体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更多需要实体收入和利润的增加,或者是债务的减记,也就是信用风险的兜底条款。参考美国经验,政策信号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对于我国而言,或许也同样如此,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风险兜底的政策成本并不一定很高,在审慎遵循市场化救助的原则下或许可以适当提高政府的信用风险兜底程度,进一步促进市场主体风险偏好的提升。

 

编辑:张无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