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有贬值压力 长期仍持稳健态势

新华财经北京6月3日电(韩婕)在岸人民币美元北京时间16:30收盘报7.1099,较上一交易日微涨6点。近几个交易日美元指数下跌,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反弹。

由于中长期汇率水平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短期波动则更多取决于信息、政策变化和市场情绪影响,因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表示,尽管今年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充满挑战,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出口向好形势仍然存在,支撑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基石依然牢固。

人民币或将进入中期贬值通道

5月27日晚间离岸人民币汇率突然下跌约500个基点,创下去年9月以来最低值7.1964。进入5月,人民币汇率走势就以贬值为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近期人民币下行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外贸行业受疫情影响损失严重,外贸创汇能力的下降以及预期外贸企业经营难度持续加大,都直接造成了人民币币值的下降。数据显示,1-3月我国贸易顺差仅为129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超过了700亿美元。即便是4月的贸易顺差数据有所回升,但是这还是存量订单的消化,出口的需求依然萎靡不振。

盘和林认为,近期出于避险的考虑,转换投资标的也是正常的现象。而为了刺激和提振经济,政府债务增加和央行的宽松在一段时间内是可以预期到的,再加上一系列的降准降息,汇率下行也是必然的。另外受国际形势起伏不定影响,也会加大我国出口的不确定性造成汇率下降。

人民币大概率是要进入一个中期的贬值通道,从进出口方面来说,本币贬值,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品的价格,因而有利于外贸恢复,但是也会提高进口成本,这会促使外贸企业将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进口更多地国内化,以便规避币值下降对进口的冲击。

从资本市场来看,本币币值的下降必然会冲击资本资产的价格。通常货币贬值伴随的是股市下行,因为贬值会造成一定的资本流出,资金池的缩小将难以支撑证券价格的上浮,同理,债市一样也难以独善其身。汇率下行给资本市场带来阵痛也是客观上必然存在的。

人民币币值持续坚挺

涂永红认为,近日举行的全国两会释放出相关经济政策信号,例如不设定GDP增长的具体目标,发行支持经济发展的上万亿元特别国债等,这些政策必将对中国经济、贸易和投资、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信息高度敏感的金融市场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出现了较大波动。

关于导致这轮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原因,涂永红认为有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全国两会突出稳就业、保民生政策取向,强调“放水养鱼”。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新增2万亿元国债;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但要更加灵活适度。5月26日,央行实施了100亿元逆回购操作,向银行体系注入充裕流动性,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利差缩小,导致即期市场人民币贬值。

第二,贸易收支可能恶化。受疫情影响,我国第一季度货物出口下降11%、进口下降2%,尽管货物贸易保持顺差,但服务贸易逆差较大,经常账户出现了2076亿元逆差。鉴于疫情在欧洲和美国等地未得到有效控制,还在非洲、拉美蔓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今年全球经济负增长。外需大幅下降很可能导致我国第二季度经常账户逆差进一步扩大。

第三,部分投资者抛售资产、采取避险措施。美元是首选的避险货币,避险行为增加了美元需求,推高离岸市场汇率超过7.19,反过来影响在岸人民币汇率稳定。

人民币长期依然持稳健态势

据市场数据显示,与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人民币兑美元的平均汇率6.9923相比,5月28日人民币只贬值了1.9%,贬值幅度并不大。实际上,人民币兑英镑、韩元、马来西亚林吉特、南非兰特、土耳其里拉、俄罗斯卢布等货币汇率升值,最新一期的人民币CFETS指数为93.17,与2月初的92.71相比,升值了0.46%,这表明人民币币值是坚挺的。尽管今年国际环境严峻复杂,充满挑战,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出口向好形势仍然存在,支撑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基石依然牢固。

盘和林认为,从中短期的情况来看,人民币或许大概率会进入一个贬值通道,但是综合分析长期因素,人民币币值恢复是迟早的事,长期稳定与坚挺依然可期。

盘和林认为,虽然货币贬值有助于出口贸易,但是细观外贸发展历史,我国从未通过货币贬值的方式来促进出口,这是因为并不需要。在国际生产中,我国依然是具备成本优势的。当疫情过去,国际贸易逐步好转,外贸创汇能力将会快速复苏,币值上扬水到渠成。

由于看一个国家货币的长期形势必然要关联这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因此,面对当前国际疫情蔓延,许多国家社会生产停滞,而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复工复产的背景下,盘和林认为,利用我国目前综合优势再加上政府的一系列提振经济措施,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改变。当疫情逐步过去,投资者信心恢复,中国依然将是海外资本青睐的重要投资绿地。

 

编辑:王姝睿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