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雅玲:美元为主的货币体系尚未面临衰退 谈论去美元化为时尚早

新华财经北京5月9日电  当前全球疫情态势尚难言乐观,市场舆论偏激以及行为极端产生的干扰加大,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与进取带来的困扰与干扰值得重视。一些市场舆论观点缺少常识、逻辑和专业现象值得梳理、求证以及理性看待和论证。

偏激观点一:去美元。第一,货币逻辑发生错乱。按照货币经济学原理货币贬值有利于经济,但在疫情期间居家隔离为主,货币贬值意义不大,反之成为心理不安指标。此时谈及去美元化操之过急,面对问题要解决的是内在基础,并非外部关联。所以一些国家和市场简单化的行为不仅不利于自身安全的对应,反之加大全球不安逸的现实。舆论似乎顺应情绪,实则短期化、表面性。第二,对美元特性认知不足。美元是绝对自由货币,具有记账、结算、交易、储备全面货币资质,目前美元的机制、市场、制度、战略是处于上升期,并非是面临衰退期,这是目前判断去美元化观点偏激的关键。全球每天外汇交易量6.6万亿美元,其中美元交易比重达83.8%,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份额占比64%,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美元使用率为44%,新经济促成的美元新时代是需要考量的现实与未来特性。

偏激观点二:去外贸化。目前只是短暂隔离,实际需求与环节并未断裂,全球需求与供给矛盾化解和协商叠加疫情正在舒缓,并非加剧去外贸化的矛盾与争论。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外贸对经济的重要性都是一致的。因疫情影响我国外贸企业面临压力加大,政府相关政策与部门的举措相当有效和积极,但外贸转内贸舆论较为突出,但并非如此简单的路径选择,而是产品个性、产能需求以及关系连接的多方面考量与调整。当前我国外贸企业以民营和中小企业为主,最新的外贸数据显示,这些企业的份额与贡献占据我国外贸“半壁江山”。虽然许多外贸企业产品有一定优势,但设计、技术、款式、甚至原材料多为国外的,直接投入市场有知识产权问题。加之对外贸企业来讲,国内市场是一个完全陌生领域,既没有销售网络,也不熟悉国内消费者需求。大多数外贸企业转做内销并不能简单沿用外贸订单制的贸易销售模式与体系,加之内贸市场渠道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外贸企业既缺乏经验,又没有投入的心理准备。尤其外贸特点是大批量、少批次,内贸为少批量、多批次的特点,外贸企业转内贸需要适合过程的过渡与调整。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之下,外贸企业不再用美元议价和结算是外贸企业规避汇率损失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改用货币,尤其是人民币直接结算,涉及买卖双方交易习惯调整的惯性。国际市场客户更看重质量,国内市场客户更看重价格,这更是外贸转内贸观念、国情与理念的重要差异与区别,更是外贸转内贸不可忽略的观念之差和融合之难。

偏激观点三:去货币化。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是近期市场热议话题,央行也在推进数字货币方面早有调研、规划与推进。按照常识概念解读:数字货币是当前法定货币新载体,数字货币可以直接向个人账户注入流动性,无须借助商业银行。数字货币几乎可以即时结算,从而优化流动性,减少被繁杂结算流程套牢的资本和抵押品,并可大大降低交易对手风险。由于数字法定货币采用完全数字化的形式,监管机构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和追踪资金在经济体中的具体流向,而这正是传统货币不具备的。然而,上述概念与现实基础是经济正常化之下的运作,经济结构均衡是风险保障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脱虚向实结构调整重要阶段,数字货币的新鲜路径和方法会产生刺激作用,但也可能产生风险隐患。尤其我国当下货币概念的信誉是前提,信用体系与法律制度是保障。之前我国一直盛行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依然存在一定问题与风险,数字货币概念和相关条款有待结合国情特性加以梳理、整合和明确,许多法律和法规缺少细则与执行。尤其原有货币机制下欺骗、诈骗、投机、非法问题甚多,曾经因单一发行机构倒闭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屡见不鲜。其中更重要的是监管制度与原则、效果和保护,目前社会难以有效识别资质和信用依然是焦点和重要不足。加之互联网支付隐蔽性、快捷性和跨国性的洗钱焦点是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当务之急,去货币化的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专业风险等综合问题更需要慎重考量,注重现实和基础显得格外重要。近期我国金融机构风险被高度关注,互联网企业和其它企业金融专业基础薄弱并未改观,特别是具有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的系统软件或硬件给数字货币带来的风险压力与挑战,不宜操之过急。

简而言之,疫情特殊性难以预料,经济衰退现实已经来临,未来经济高增长存在期待,实体发展、市场避险并不能靠情绪解决,面对汇差、利差、价差、期差的严重混乱形势,理清和理顺、看透和深入对认知问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至关重要。上述话题侧重长期化为主,并非是短期可以实施和实现的期待。市场应权衡短长之间差异、目的和前景。(作者为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独立经济学家谭雅玲)

编辑:王姝睿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