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开放“引力”十足 外资金融机构接连落户

新华财经上海5月8日电(记者桑彤)野村东方国际证券首家营业部开业、上投摩根基金成为首家外资绝对控股的公募基金、大韩再保险上海分公司获批筹建……今年以来,上海抓住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机遇,全力推进外资金融项目落地。外资机构也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人民币资产吸引力进一步显现。

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布局中国步伐

今年一季度,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大韩再保险上海分公司、罗素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等五家外资机构在上海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云开业”仪式,拉开了2020年外资金融机构布局中国的序幕。

其中,由摩根大通控股的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开业,标志着继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后,第二家新设外资控股券商正式成立。

一直以来,摩根大通深耕中国市场。“中国是摩根大通在全球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治文坦言,“近年来,我们看到了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新经济领域飞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不同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陆续放开,这些措施都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成熟,为摩根大通和我们的客户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摩根大通显然嗅到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机遇。今年4月1日,中国正式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摩根大通也加快了布局中国的步伐。

4月3日,摩根大通旗下摩根资产管理与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共识,拟收购旗下合资公募基金公司——上投摩根基金股权至100%。4月29日,摩根大通向中国证监会提交申请,将其在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持至100%。

提升参与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除了国际投行,外资资管机构也在上海布局落子,希望进一步提升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4月1日,两家在上海注册的外资资管机构——贝莱德和路博迈向中国证监会申请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路博迈表示,始终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业务机遇,并不断在中国加大投入。如果获得公募牌照,将更全面地发挥全球优势,为中国投资者带来成熟专业、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和管理模式,同时积极引入海外资金,投资中国市场,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与此同时,上海不断开展制度创新,通过良好的金融生态和贴心的服务举措帮助外资金融机构开拓市场。例如,允许外资资管机构以一个主体申请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中的一项或多项试点资质并办理产品备案。这些举措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外资资管机构来沪展业的便利程度。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进一步显现

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升级,人民币资产不断被纳入MSCI(明晟)、富时、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人民币计价的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被纳入彭博巴克莱等主流指数,不断吸引着境外资金流入。

从股票市场看,4月以来,沪深港通北向资金净流入超500亿元,逆转了3月大幅净流出态势。从债券市场看,一季度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国内债券167亿美元,同比增长48%。

“人民币国债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正式生效,在接下来十个月分步完成,预计会推动每月25亿美元至30亿美元的境外资金流入。”德意志银行集团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刘立男判断。

集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等众多要素市场,上海正在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央行上海总部表示,要全面落实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举措,拓展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债券市场的渠道,丰富境外投资者类型和数量。继续推进发行“熊猫债”,吸引更多国际组织、境外金融机构和境外非金融企业在境内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