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贸易将扩大对人民币的使用

新华财经北京4月10日电  德意志银行集团(简称“德意志银行”)亚洲外汇策略分析团队近日发表研究报告认为,疫情下更多亚洲贸易企业将使用人民币为结算货币。

美元资金供应收紧推动多币种结算国际贸易

3月,各国货币承受美元资金压力明显,凸现美元主导全球金融体系报价、结算、资产及负债币种的现状。美元作为贸易计价货币的份额约为美国在全球进口份额的五倍。美元在贸易融资中的主导地位尤为明显,全球约80%信用证均使用美元为结算货币。亚洲开发银行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贸易融资缺口约为1.5万亿美元,其中30%由缺乏美元流动性所致。

根据历史经验,外汇掉期和交叉货币基差市场(Cross-currency basis market)通常能够反映美元资金压力状况,其特征为以LIBOR兑美元借贷,本地货币贷款收益率下降。如果外汇掉期市场本地货币隐含利率低于银行间市场本地货币贷款利率,则显示美元溢价。本地市场美元实际利率上升,直接反映出美元资金压力推动美元走强。

这一因果联系反向同样适用,即美元走强也促进美元信贷供应量收紧,而这一循环在危机状况下产生的不良影响尤为明显。

国际清算银行的最新研究表明,当美元升值,银行美元贷款组合中的信贷风险上升,与持不同币种的交易对手方风险尤甚。这降低了银行承担额外风险、提供外汇对冲服务的意愿,从而收紧美元资金供应。美元信贷状况的变化进而影响企业资金需求,而全球供应链中的企业因其应收帐款规模更大,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

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危机期间,美元资金收紧或将提升其它币种在国际贸易中作为定价和结算货币的权重。

人民币成为亚洲贸易企业首选替代币种

亚洲市场与中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是大多数亚洲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伙伴,因此在贸易结算中,人民币自然成为亚洲市场财务管理人员的首选替代币种。

在2008至2009年金融危机后,中国于2009年落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积极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经过几年稳定增长,人民币结算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然而,这一比例自2015年8月人民币出现贬值后有所回落。

2015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重点主要在股票和债券投资资本账户开放、“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领域,而这两方面则推动放宽国际市场人民币投资渠道,加强经济互联互通,并最终促进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货币的普及。

另有其它重要因素推动企业使用人民币:

人民币风险对冲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尽管过去几年,人民币外汇市场流动性实现了长足发展。2019年国际清算银行调查发现,人民币即期、远期、掉期和期权市场日均交易量是2013年的两倍以上。

汇率波动相对较低。因为亚洲货币与人民币相关性更高,本地货币兑人民币汇率波动低于本地货币兑美元波动。例如,过去三个月韩元兑人民币波动水平小于韩元兑美元两倍以上。

人民银行已与大多数亚洲经济体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安排。中国人民银行多年来已与大多数亚洲国家中央银行建立了货币互换安排,常规协议有效期三年,且额度逐步提高。双边货币互换安排可促进人民币结算。相比之下,美联储仅与个别亚洲国家设有600万美元互换额度。

人民币投资市场持续开放。尽管目前主要投资渠道是以服务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债券通,进入中国在岸人民币市场的通道已经基本开放。使用某种货币结算,通常也受该货币评级、投资回报、流动性等因素影响,因此中国不断推进市场开放至关重要。当下,中国国债收益率约高于美国国债200个基点,为投资人提供了增持机会。

不同货币常具备不同特质,例如外汇交易中间货币、记账单位货币、保值货币等。企业或机构在选择币种时会根据其目标和上述功能综合考虑,其中保值功能常是决定性因素。

此外,中央银行是各国金融体系的最终贷款人,理论上而言,央行资产负债表应体现各国银行系统中的负债情况。如若企业和银行承担更高人民币流动性风险,他们需本国中央银行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民币支持。当下,尽管超过60家中央银行在其外汇储备中持有人民币,但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总量中占比仅为2%。

2008年,美元资金供应承压,更多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这一情况应将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重现。结合美元疲软预期、人民币投资渠道拓宽、人民币市场流动性增长、市场对人民银行货币互换更为了解、日益分化的贸易环境等因素,人民币在亚洲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应将重回峰值。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