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财经】银行业面临双重压力 或迎转型新机遇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2月18日20:04分类:人民币动态

新华财经北京2月18日电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让众多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银行也未能幸免。据天风证券分析师廖志明测算,资产质量下滑、中间业务收入减少、净息差降低等问题将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0.25万亿元,银行业面临着阵痛。

资产质量承压

春节以来,某汽车销售集团下属子公司陷入了两难。受疫情影响,该公司现金流大幅减少,经营压力加大。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大量的银行承兑汇票2月份即将到期,目前尚缺少资金偿还。这就意味着,若无其他资金及时汇入,这批银行承兑汇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逾期的可能。

这是疫情影响之下,一些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也是鼠年银行业的第一项大考。

“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是与人员流动较大及相关的行业,例如餐饮、文旅、房地产、交通运输,这些行业恰恰是银行信贷投放较大的领域。”九鼎德盛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保盈表示。

央行公布的《2019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3.11万亿元。其中,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9.18万亿元,本外币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39.40万亿元,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4.41万亿元。这几大行业在此次疫情中均是首当其冲。

“随着疫情持续蔓延,中小微企业的违约风险加大,会直接导致银行的不良债权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张保盈认为,银行是最终的兜底行业,疫情初期体现的是企业经营困难,但最终会表现为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

某股份制银行郑州分行相关人士同样坦言,由于出行管制等疫情防控因素,银行信贷业务尽调、审查、核保、放款和存续期管理等现场工作无法开展,风险防控面临挑战。

不过,政策层面陆续传来好消息。

2月7日,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银行整体的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80%以上,有充足的资源来应对不良的上升。同时将适当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健全敢贷、能贷、愿贷长效机制。

随后,黑龙江、江苏、浙江、河南等多地出台措施,为中小微企业与银行业“护航”。

以河南为例,2月14日,河南省金融局、人行郑州中心支行等六部门联合出台“金融十条”,力挺企业稳经济。明确提到,通过展期、续贷等方式,降低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同时加强金融服务保障,将酌情进一步放宽疫情影响期间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经济的长期向好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健康肌体,虽然疫情可能导致银行业不良率上升,但整体影响可控。目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稳定,可较好应对疫情冲击。

一季度业绩或整体下滑

截至2月17日,A股21家银行发布了2019年业绩快报,去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30万亿元,同比增长16.03%;归母净利润4001.46亿元,同比增长13.21%。如今,2020年一季度已过半,A股银行在疫情之下,业绩走向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银行的各项主要业务中,通过发放贷款获取利息,是核心收入渠道之一。但受疫情影响,多方因素叠加,体现银行盈利能力的净息差收窄,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实。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受停工停产影响,企业经营能力受损,会间接影响企业信贷需求;同时,在宏观调控下,货币和信贷政策更加宽松,引导贷款利率下行,更多让利实体企业,会直接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和定价。

以央行近日设立的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为例,该贷款通过“先贷后借”的报销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其利率不能超过最近一次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100个基点,目前为3.15%,鼓励金融机构以低于贷款利率上限的利率发放贷款。同时,中央财政还将按企业实际获得的贷款利率贴息50%,确保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降至1.6%以下。金融与财政正以最大限度让利实体经济。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2月17日,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如市场预期下调10个基点,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几无悬念。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政策利率仍有调降空间,这将进一步压缩银行息差收入。

与此同时,随着疫情蔓延,影院、餐饮、酒店、商场、旅游景点、各类交通客流减少,同此相关的支付结算业务呈现几何级减少,银行从中获得的收入也会实现锐减。

商务部数据显示,去年春节短短7天小长假里,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总额突破万亿元,比上一年春节黄金周增长8.5%;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春节档票房累计达到58亿元。

今年春节,银行的这一获利渠道,显然将大打折扣。

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喻新安表示:“种种因素叠加,今年银行业一季度的各项业绩数据,将会出现整体下滑。同时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增加,会影响行业预期,银行估值承压。”

天风证券研报预测,疫情预计实质影响2020年商业银行盈利增速近9个百分点。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从长远来看,疫情是暂时的。从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回旋余地来看,影响很快就会过去,不会对金融业造成大的影响。对行业依然充满期待。

银行业迎转型新契机

每枚硬币都有两面,危机中同样蕴含着机遇。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开始与网络产生关联,各家银行逐步开启金融科技布局,努力在新的赛道上实现领跑。

据格隆汇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金融机构技术资金投入达2297.3亿元。其中投入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资金为675.2亿元,占总体投入比重为29.4%。支付业务因其受众最广、交易最高频的特性,在各类业务投入中占比最高。

此次疫情持续蔓延,为银行加大金融科技布局,带来了全新契机。

“一方面,人们长时间居家隔离,线上消费、使用手机银行的习惯将得到质的培养,这是银行布局金融科技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疫情对银行线下网点带来冲击,这会使银行对线上线下业务进行重新梳理。”张保盈认为,疫情将促使银行加大网上银行、无人银行的布局,完全用于业务服务的网点将逐步消失。人工智能银行是银行未来的核心爆发点。

喻新安也分析指出,网上银行的全面普及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期间,银行不能因循守旧,应开发操作更加便捷、安全的新产品,加快金融科技的变革。

目前,多家银行已然“嗅到商机”。

仅以河南省内银行为例,中原银行创新推出“疫情防控出入登记系统”,可实现定制信息查看端口、无遗漏摸排登记等多项功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疫情管理需求;平顶山银行联合微医集团上线健康问询网络通道,提供7*24小时在线免费服务,减少医院就诊交叉感染机率,减轻线下医院负荷;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推出700多家客户经理“云工作室”,不但可以回复客户咨询,线上指导客户办理业务,还会第一时间推送客户目前最关注的疫情相关信息……

除了向线上延伸,开展国际化布局也是疫情给银行业带来的新启示。

“疫情之后,银行业应积极走出去,一方面通过向国际产业贷款,加大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将国外资金吸引过来。站在两个市场,抓两手资源,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扩大业务增长点。”张保盈说。

此外,此次疫情中医疗卫生、大数据、线上教育等业态的全面爆发,或也将给银行业的下步信贷投放布局提供新的方向。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裴熔熔)

【豫财经】由新华财经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专业财经机构大河财立方联合打造,聚焦最硬核中原财经资讯。

编辑:陈冉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