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驱动+自贸区建设” 人民币国际化迈向更高水平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1月07日10:57分类:人民币动态

新华财经上海11月7日电(记者陈云富、陈奥、桑彤)今年是人民币国际化启动十周年。在6日举办的“人民币国际化服务自贸试验区建设”主题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伴随市场的驱动,人民币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在加快开放的环境下,市场应用也逐渐从贸易投资拓展到金融交易等领域,人民币国际化迈向更高的水平。

市场驱动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过去十年是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的十年,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渐实现从零星的边境贸易结算到全面铺开,从经常项目到资本项目、从贸易投资到金融交易、从银行企业到个人、从简单到复杂业务的拓展,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从小币种晋升为全球的主要储备货币之一。

“2009年的时候,海外人民币的持有者还没有任何投资的渠道,到目前人民币已经完成了国际化的全方位布局,从支付到汇率、资产投资以及存款和储备等领域。”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张晓蕾表示。

人民币国际化近年尤其在资本市场发展迅速,除了央行、跨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在人民币资产的投资也在扩大,全球排名前100名的资产管理公司中有62家已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上海市副市长吴清表示,上海的人民币跨境业务结算量从2010年的400多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000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达80%以上,在全国的占比也上升到38%。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红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整体经历了三个阶段:2009年-2011年的起步阶段,特征是政策驱动,政策管制明显放松;2012年-2015年,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推动给投资者以稳定的预期,加上人民币升值,吸引大量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2016年进入了常态期,人民币具有了资产和负债的双重特征。

自贸区建设成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器”

随着我国金融业双向开放的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与自贸区建设正逐渐成为相互促进、有益补充的“黄金搭档”。自贸区设立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拉开序幕,其制度创新环境也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发力的“土壤”。

“自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我国已设立18个自贸试验区,人民币国际化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广,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推动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中国银行监事长王希全说。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自贸区先后推出一批先行先试措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资本项目可兑换,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跨国企业集团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措施已经在其他自贸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复制和推广。

“上海自贸试验区增设临港新片区,更是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是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伟表示。

新华社副社长刘正荣表示,上海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先行者,也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前沿。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创新制度安排,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有序提高,人民币形象明显提升。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推出多项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走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沿,为自贸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全方位助力。

陈雨露认为,新时代人民币国际化将在自贸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将在新片区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金融政策,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道远且阻但市场前景广阔

业内人士指出,相比其他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人民币已是SDR货币篮子、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和官方外汇储备货币。然而,成为真正国际广泛使用的货币,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比如在投资职能方面,有很多因素决定货币是否会在投资中广泛使用,国内市场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金融市场的建设。”高海红表示,美元的国际化进程也和美国金融市场发展关系密切,我国目前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从国际市场来看,人民币在债券市场的发展更重要。

在高海红看来,人民币在债券市场的份额和市场还不匹配:我国债券市场已是全球第三大市场,但目前各种货币在债券市场的使用占比来说,美元占48%、欧元占32%,人民币份额不到1%。未来,扩大人民币在债券市场的使用还有很大空间。

张晓蕾也表示,从投资角度看,人民币的跨境投资很大部分都是利率型产品,包括国债、政策银行债及大额存单。建议一方面要推动国债期货向商业银行开放,不仅使国内商业银行对其自身的债券存量进行风险管控,也可以帮助境外机构进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人民币相关的衍生产品,使境外机构更方便进入中国市场。

“从储备功能来看,人民币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海红认为,目前国际储备的多元化趋势非常明显,加上全球也面临安全资产缺乏的问题,若人民币弥补安全资产短缺局面,对全球的稳定性将是巨大贡献,市场潜力巨大。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