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LPR定价改革:即期影响平稳,仍待持续深化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22日09:32分类:中国央行

新华财经北京8月22日电(中经社分析师 童威远)2019年8月20日上午,自央行发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后的首个LPR公布,一年期LPR为4.25%,较改革前4.31%下降了6BP,五年期为4.85%,与一年期LPR利差60BP。首个发布的新LPR并未较改革前产生实质性下降,即期影响较为平稳。

8月17日央行发布了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的公告,随即引起了市场的热切关注,市场分析认为此次LPR报价机制改革将进一步疏通利率传导途径,以支持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此前,自2015年央行最后一次调整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开上下浮动幅度,贷款基准利率已在理论上步入市场化。但多数银行仍然采用再贷款基准利率加减点的方式确定贷款利率,贷款利率缺乏弹性,央行降息政策传导不顺畅。

此次央行开展LPR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疏导利率政策传导机制,增强贷款利率的政策弹性。市场普遍认为,此次LPR改革本身是中性的,然而由于目前银行贷款利率还存下降空间,所以此次改革可能会在不释放流动性的前提下争取贷款市场降息空间。

但是LPR改革降息的预期并未如期而至。虽然改革后首次公布的一年期LPR利率略有下降,但是与银行间协同设定的隐性利率相比,在实践中难以产生实质性的降息效果。有分析显示,目前银行隐性贷款利率一般是基准利率的0.9倍,所以只有改革后的LPR低于改革前LPR的0.9倍,即3.915%,才能真正算有实质性降息,否则银行贷款利率仍然大概率不会有实质性变化。

平均利率

从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来看,现在的贷款平均利率为5.66%,已经处于历史的较低位,实际降息空间也已不太充分。此次LPR改革本意是为了加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弹性,使得银行对LPR报价的态度更为严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LPR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之间的联动性,通过MPA考核提升LPR在银行业务中的使用频率,并阻止银行继续协同设定隐性利率下限。

但是,通过增强贷款利率的弹性释放贷款利率的下降空间,其实质上是重新调整收益率的分配,从金融机构分食给小微企业。因为存款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央行政策传导存款利率途径受阻,使得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时只能降低自身存贷息差,压缩银行盈利空间,所以银行普遍降息意愿不高。银行负债成本具有一定的刚性,市场上货币基金发展使得活期存款比例越来越低,定期存款受存款基准利率限制,银行下调贷款利率难以倒逼存款成本下降。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陆晓明认为 ,银行在吸收存款的成本面临上涨压力、净息差面临收窄压力的背景下,其贷款利率明显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实际上,LPR仍然只是银行贷款的一个参考指标,银行依旧可以自由选择在LPR基础上的加减点,政策约束性较弱。而且,LPR是报价行在MLF利率的基础上进行加点报价后的平均值,但MLF利率本身是低波动政策性指导利率,市场化程度也不强。自MLF设立以来,其利率从2016年的3%缓步上升至3.30%,波动范围有限,使得以MLF利率为基础的LPR报价也未能完全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可以说,LPR改革只是在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往前更加前进了一步,但央行政策与贷款市场利率之间的传导结构仍然松散,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待持续深化。

此次LPR定价机制改革是一次积极的政策尝试。总体来看,LPR定价机制改革初步形成了一个更为科学,更有弹性,更好使用的指导贷款利率。正如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所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像“修水渠”,目的是让水流更加畅通,让水更有效率、更精准地流到田间地头。目前LPR改革迈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接下来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将继续补充完善“水渠”建设。为了实现真正的贷款利率市场化,让降息对每一个小微企业普降甘霖,落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政策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推进。只有将利率传导的每一个齿轮都紧密啮合,才能增强央行对利率的调控力度,让央行定向降息的政策更具实效。

为增强对贷款利率引导的力度,央行下一步可能的政策路径包括:(1)通过下调MLF利率,对LPR走势进行引导调节;(2)进一步指导银行形成更科学的LPR报价方式,在MLF基础上计算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报价,尽可能释放利率下降空间,让央行对LPR的指导手段、引导途径更为有效;(3)鼓励银行完善内部利率传导体系,消解利率波动弹性阻碍。一直以来银行内部利率传导不畅,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联动匮乏,在压低贷款利率的同时,银行并不能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消化贷款利率变化;(4)严格监控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建立健全市场体制机制,促进银行资产负债业务自由化的市场竞争,鼓励银行通过提升服务、产品创新、优化支付场景等方式,主动出击,布局互联网金融,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降低成本。

对银行来说,LPR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考验银行的体系建设和成本控制能力。LPR定价机制改革及后续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对风控管理较好、服务创新领先、内部系统完善的优质银行影响最小。一方面,优质银行服务产品优势较强,风险控制健全,客户信赖程度较高,银行对客户议价能力较强,可及时消化利率变动影响;另一方面,优质银行内部定价转移系统建设完善,内部存贷款利息联动体系较为健全,有效管理控制成本及存贷息差,在利率市场化后亦能从容应对。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