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管理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2019年08月21日15:41分类:人民币动态

文洪武

近年来,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对跨境资金流动总量、方向以及国际收支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的难度加大。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本币在跨境资金流动中的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如何在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下,实施有效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值得深入思考。

总体情况

(一)人民币跨境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在市场驱动和政策助力共同作用下,跨境人民币业务蓬勃发展,人民币跨境收支规模逐年扩大,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例不断提高,从2012年的13%提高到2016年的25%,2018年超过30%,人民币已连续8年成为我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

(二)人民币跨境收支从经常账户主导转向资本和金融账户主导。2015年以前,人民币跨境收支以经常账户为主。2016年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开放加快,资本和金融账户人民币收支占全部收支比例逐步提升,2017年这一比例超过50%,2018年该比例进一步提升。

(三)人民币跨境资金呈现经常账户净流出,资本和金融账户净流入格局。经常账户净流出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逆差,资本和金融账户净流入在2016年之前的主要渠道是直接投资和跨境融资,之后转变为证券投资。

 产生影响

(一)放大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对外贸易、直接投资项下资金流动与实体经济活动联系紧密,这部分资金本外币相互替代性较强,使用人民币或是外币结算,跨境资金流动总规模不变。但从跨境融资及金融交易项目来看,当境内外利差较大时,会产生额外的人民币融入(融出)需求,放大资金流动规模。同时,本币主导下的金融市场开放,境外投资者通过沪港通、债券通等渠道使用人民币投资境内市场,也会催生出更多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需求。

(二)加大跨境资金流动管理难度。随着本币在跨境资金流动比例的提升,跨境资金流动构成、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对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境内外汇差、利差等因素的作用下,会滋生一定的套利需求,同时,短期资本快进快出,市场主体顺周期行为将加剧国际收支压力。2016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出压力加大,部分外流资金选择人民币方式流出。

(三)长远看有助于国际收支管理。相较外币跨境资金流动要受到货币发行国货币政策影响,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节,本币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则相对主动和灵活,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等工具来进行调节。长期看,随着贸易投资中人民币支付比例的提高,将有效降低市场主体货币错配风险,减少对外汇的依赖,不需要再积累并维持大量外汇储备,有利于优化国际收支管理。

国际实践

(一)跨境资金流动均为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美元、马克、日元在国际化推进初期都是通过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的组合来推动本币的输出和回流。二战后,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之后的20多年美国依然保持经常账户顺差。

(二)在岸和离岸市场协同发展。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于离岸市场,有可能导致金融业务外流。为缓解欧洲美元离岸市场快速发展给美国本土金融业带来的冲击,美联储于1981年批准在纽约设立国际银行设施(IBF),建设服务非居民的境内离岸市场。此举使得美国国内银行逐渐将境外资金及业务转移至IBF,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金融业外流。

(三)必要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有助于本币国际化。以德国为例,该国对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经历了放松、调整再放松的过程。二战后,允许居民使用马克对外投资。1960年开始,为缓解本币升值压力,转而对资本流入采取一定管制,对非居民存款实行零利率,持有证券征收 25%的所得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资本流入压力得到缓解,为顺应马克国际化需要,再次放松跨境资本流动限制,采取取消非居民购买本国债券审批等措施,汇兑便利不断提高,企业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马克国际地位也随之确立。

管理思考

(一)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处于初级阶段,借鉴现有国际货币经验,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为经常账户顺差和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具体结构为“直接投资输出+经常账户和证券投资流入”的模式,形成“资本输出本币、贸易和证券投资收回本币”的闭环。经常项目适度顺差,可提高对外偿付能力,提升境外主体持有本币的信心。我国企业、银行作为直接投资资金供给方,更容易推动人民币计价。同时,输出的人民币反过来将带动国内出口贸易和服务,回流投资境内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市场开放。

(二)实施有区别的本外币协同管理。本币跨境资金流动有助于国际收支管理,降低货币错配风险,管理手段也更加丰富有效。因此,在本外币协同管理框架下,坚持 “本币优先”原则,在制度设计中设置币种转换因子和汇率风险因子,在额度、期限等方面体现给予人民币便利。同时,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相关政策,取消本币使用不够便利的一些规定,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三)完善宏观审慎与微观市场监管“两位一体”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体系。完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充实工具箱,尝试“托宾税”等价格型工具引导资金有序流动。加强微观事中事后管理,以事后管理为主,通过行业自律促进银行合规经营。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对市场主体分类监管,合规程度高的给予适当便利,对合规程度差的实施严格监管,对风险较高的创新业务,保留必要的准入门槛。

政策建议

(一)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作用,通过直接投资、项目贷款推动人民币资本输出。支持中资金融机构开拓海外市场和全球布局,为“走出去”企业和境外主体提供投融资、离岸市场发债、资金结算清算等服务,提升全球竞争力。

(二)建设发达的金融市场。加快金融市场开放,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双向互连互通。加速国内金融市场与全球金融市场的接轨,解决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面临的会计、审计和税收问题。拓宽境外主体境内投资渠道,提高投资便利程度,引入更多长期资金。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培育市场化的无风险利率,支持风险对冲工具的开发利用,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三)完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预警体系。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建立起覆盖银行、保险、证券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全面采集各类数据信息,优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系统功能,设计前瞻性指标,及时对相关系统性风险做出准确预警,以便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宏观审慎政策或跨境资金流动管理,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作者系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副行长)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