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十周年:四重转变与平衡发展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2019年05月23日15:02分类:人民币动态

赵雪情

自2009年我国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至今已有10年,人民币国际化在内外部环境、市场演进、政策引导等因素叠加下稳步向前,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经历了全周期的考验。10年来,人民币的国际支付交易职能逐渐拓展,跨境贸易结算规模突破3.8万亿元,投融资渠道与功能走向深化,离岸市场多地开花,官方储备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全球第五大货币。与此同时,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体系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基本建立,国际货币合作更加深入,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人民币的安全便利使用提供了制度和硬件保障。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贸易项下至资本金融与储备项下、从周边迈向国际的恢宏历程。

站在新起点上,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面临四重转变:首先是环境转变。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国内形势看,中国宏观经济迈入转型调整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结构从双顺差转向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外汇储备增长放缓甚至下降;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和敏感,各类价格波动加剧,汇率由前期的单边升值转为双向波动,短期资本流动从前期的持续净流入转为流出入快速变化。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扩张放缓,保护主义上升,主要货币竞争更加激烈,从10年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高涨到当前各经济体强化各自主权货币地位;随着人民币国际使用与影响力增强,其受到的关注度上升,面临的责任和阻碍或将进一步增多。

其次是动力转变。人民币国际化处于政策推动为主到市场驱动为主的动能转换阶段。在近3年的发展中,这一动力转变已初露端倪,未来将进一步巩固深化,市场需求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源动力,政策搭台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辅助力量。当前,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已基本到位,各类渠道已基本打通,市场供求将成为决定人民币国际使用的主体部分。在市场驱动为主的模式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必然会呈现市场形态,非直线攀升,而是波动前行。

第三是结构转变。人民币国际使用结构由贸易为主体向资本金融为主体转变。近年来,尽管贸易仍然是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项目,但其份额呈现持续下滑态势;资本金融项下,特别是非直接投资的资本金融项目快速攀升,占比超过六成,成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主体部分。2019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开放,这一结构将持续并得以巩固,人民币投融资将更加活跃。同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民币投融资成为跨境人民币收支的主体部分,人民币跨境使用及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和波动性也会由此上升。

第四是政策转变。2009年以来,我国以跨境贸易结算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地建立了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和配套设施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实际形势及存在的问题,未来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将逐步完善,走向成熟。首先,注重实效,低调推进。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博弈中以低调合作的姿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其次,协调规划,市场调节。统筹各部门,加强协调规划和顶层设计,保障人民币国际化政策的连贯性,避免左右摇摆和反复逆转,管理方式由行政干预转向市场化调节为主、行政干预为辅。最后,对接国际,明确可期。打造明确、可预期的政策环境,着力疏通或化解境内外机制冲突,明确细化相关政策,更加注重预期引导和政策沟通,保障市场信心,支持人民币走向国际。

未来,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在转变中实现平衡健康发展。一是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坚持发展、改革和风险防范并重,推动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二是把握节奏,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并行滚动发展;三是以债券市场为重点,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改善碎片化格局,完善发行、交易、清算、结算等相关安排和配套机制;四是引导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实现离岸和在岸良性互动、深度整合。加强货币合作和直接交易市场建设,推进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使用;五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注重逆周期调节和资本流动监测,打造成熟的政策环境和监管体系。

(作者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