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2019年05月13日13:52分类:中国央行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8.47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9.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4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3.5%。

5月10日,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总体看,当前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增速与GDP名义增速基本匹配。人民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松紧适度和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央行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政策工具,积极引导金融信贷资源向小微、民营企业等薄弱环节流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从5月15日开始,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将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方面表示,对仅在本县级行政区域内经营,或在其他县级行政区域设有分支机构但资产规模小于100亿元的农村商业银行,执行与农村信用社相同档次的存款准备金率。

业内普遍认为,此举体现了央行通过结构性定向调控精准滴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微观市场主体的政策意图。从直接效果看,释放的增量资金将全部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从长远意义看,旨在建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和信贷资金配置。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处理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其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关键。目前,我国正在形成的“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制度框架,既兼顾了防范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服务小微企业,又有利于优化结构。精准的定向降准使得引导中小银行优化信贷结构的信号和作用更加明确。

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就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接受采访时表示,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关键是要建立对银行的激励机制,主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而不是用下指标、派任务的行政办法。这意味着,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将更多地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银行等金融市场主体优化资金投向,既避免“大水漫灌”带来的金融风险,巩固去杠杆、降成本的成效,又通过实质性的长期资金支持和政策信号传导,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民营、小微等,使实体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得到结构性调控支持。从M2和社会融资规模等指标增速保持基本稳定也可以看出,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没有改变,而是更加注重根据宏观经济形势预调微调,处理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处理好量与价的关系。业内普遍预期,二季度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有望继续保持目前的节奏,未来的货币信贷还会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今年以来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实体经济融资状况明显改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4月下旬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取得源于强化预期引导,提振各方面信心;抓准关键环节,采用市场化的手段鼓励银行主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发挥好货币、财政、监管、产业政策的合力三个方面。

不论是引导和督促银行机构信贷投放增量扩面,还是推广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目标均在于优化资金配置和供给结构,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统计显示,截至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0万亿元,同比增长19.1%。这些卓有成效的金融措施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信心。今年一季度,我国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5.3万户,同比增长26.3%。从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工业企业财务数据等指标看,也呈现出大型企业平稳运行、小型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生产销售增长加快的态势。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在这种形势下,经济工作必须保持战略定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又要加强政策协同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行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坚持逆周期调节,注重定向结构性引导。同时,需要加强货币、财政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以充分激发和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创新力和活力,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能。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