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速落地:金融业对外开放谱写新篇章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2019年02月27日13:08分类:人民币动态

从银行业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到保险业准入政策优化升级;从扩大“沪港通”“深港通”相关交易额度,到允许外资控股合资券商……一系列金融领域的开放政策纷纷落地,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业内专家认为,“扩大开放”将继续成为2019年金融领域的关键词之一。“开放力度的加大必然促进金融业自身的改革,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

“宜快不宜慢” 金融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中国金融对外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相继对外国金融机构放开,开放试点逐一启动,开放政策陆续实施。

去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更是按下了“快进键”。“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2018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将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列为扩大开放的首位,指出在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方面,2017年年底宣布的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要确保落地,同时要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

紧接着,2018年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提出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并强调了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三项原则。

今年1月31日,证监会宣布拟合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并放宽准入条件、扩大投资范围;2月1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熊猫债”指引,明确“熊猫债”发行的核心制度安排,熊猫债市场发展进一步规范;2月12日,央行外汇局联合发文明确了境内上市公司外籍员工参与股权激励所涉资金的管理原则,实行登记管理,并且可由外籍员工自主选择参与资金来源。

“这些金融开放举措的落地,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市场效率,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资金融通和风险规避的金融服务。”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水到渠成”  外资机构“跑步”进入中国市场

央行在公布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之后不久,便收到了英国的“世界第一”公司关于申请支付业务许可的来函。这意味着,第一家外商投资支付机构已迈出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

瑞银集团去年12月宣布,此前其获得证监会批准增持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瑞银证券,持股比例由24.99%增加至51%,相关股权收购交易已于当日完成。这标志着瑞银集团正式成为首家控股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的外资金融机构。

从去年4月底允许外资控股合资券商政策出台,到瑞银证券成为首家外资控股券商,仅仅用了不到8个月时间。

不仅如此,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和富时罗素两大国际指数公司也先后将中国A股纳入重要指数。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将富时罗素纳入A股视为“水到渠成”之举,符合各方期待。在他看来,外资流入A股集中反映了境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基础宽厚、运行平稳、风险防控及时有力等优势长期看好,对中国经济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质量持续提升、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等前景充满信心。

恒天财富研究院认为,从需求端分析,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具有全球影响力,经济走势平稳,增长后劲十足。而从供给端分析,中国也在向世界积极表达对外开放的意愿,不仅在政策上给予外资企业一系列放宽政策,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市场透明化程度、促进公平竞争、加快金融创新,为外资进入中国创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机遇与挑战并存  制度短板需尽快补齐

在业内人士看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对我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金融机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给金融安全带来隐患。

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认为,金融开放并非一放了之,在制度层面,一方面需配合宏观审慎监管、监管机构协调,防止风险跨行业传染;另一方面,需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强化“三会一层”内部制衡机制运行,明确政府部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管理边界,及时有效控制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市场开放也将给宏观经济调控和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带来更多挑战。”温彬表示,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的扩大,跨境资金可以自由流通,风险不仅易于在境内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市场间传递,而且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影响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关于防范金融开放带来的风险,温彬认为,国内金融监管要加快补齐制度短板,确保监管能力与对外开放程度相适应。同时,应建立适应国际准则的新监管体系。

“此次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将增加中外资金融机构与业务的竞争,必须尽快激励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意识,提高金融业务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也应鼓励外资金融机构提供附加值较高的新金融产品业务和服务,与中资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实现金融服务业的充分发展与普惠使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协创中心研究员李虹含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