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促成我国货物贸易差额格局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9月28日19:19分类:人民币动态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  国家外汇管理局28日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指出,未来,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将逐步上移,有助于推动对外贸易朝着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发展。

以下为《2018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中“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促成我国货物贸易差额格局”专栏全文: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一经济体的企业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跨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方式,把部分产业的生产、销售甚至研发转移至另一经济体,从而出现该产业的空间分布发生迁移。与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4均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货物贸易顺差经济体的路径相似,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依托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积极发展制造业,逐步形成贸易顺差格局。

海关统计显示,1997年以来,我国对外货物贸易迅猛发展,贸易伙伴遍及全球200多个经济体,从贸易差额来看,货物贸易顺差和逆差伙伴经济体集中度均较高。顺差方面,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是最主要来源地。1997年-2017年,我国对上述三地的合计顺差占全部顺差来源地总计顺差的近八成。逆差方面,来源地集中在原制造业转出区域(如中国台湾、韩国)及资源国(如澳大利亚)。1997年-2017年,我国对中国台湾和韩国的合计逆差占全部逆差来源地总计逆差的近五成。

我国贸易顺差高度集中在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含英国)等发达经济体,我国对上述三地顺差规模逐年增长,但占比有所下降。1997年-2017年,我国对上述三地顺差规模呈上升趋势,2017年顺差之和为6818亿美元,较1997年增长11倍。从占比看,我国对上述三地顺差占我国所有顺差伙伴经济体总顺差的年均占比为78%,2017年的占比为 66%,呈下降趋势。同时,我国对亚洲(不含中国香港)的顺差增长最快,由2001年的12%跃升至2017年的21%;我国对非洲的顺差占比有所增长,由2001年的4%升至2017年6%;对拉美的贸易顺差占比则一直稳定在4%左右。

货物贸易逆差来源地集中在原制造业转出区域(如中国台湾、韩国)及资源国(如澳大利亚)。一是产业转移导致中国台湾和韩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逆差最主要来源经济体。从占比看,1997年-2017年,我国对中国台湾和韩国的逆差在所有逆差伙伴经济体总逆差中的年均占比为49%。从规模看,1997年以来,我国一直对中国台湾和韩国两经济体呈现较大逆差,2017年,逆差之和达到1859亿美元,较1997年增长9倍。2017年,我国从中国台湾和韩国进口产品中分别有70%和59%是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和附件,这些进口贸易的目的是加工再出口,最终会形成更多的对欧美等地的出口,从而进一步推升我国贸易的整体顺差。二是另一类逆差来自于我国对资源、能源的进口。以2017年为例,我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逆差占比排名第三,占总逆差的12%,进口的主要产品是资源类产品。

总体看,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深刻影响我国贸易差额格局。多年以来,我国自身劳动力比较优势同境外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有机结合,发展了本国制造业,形成了长期贸易顺差格局,这是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体现与客观结果。未来,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将逐步上移,有助于推动对外贸易朝着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发展。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