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可进一步深化跨境人民币业务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8月28日14:34分类:人民币动态

应坚 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

近日人民银行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工作,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支持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今年两会期间,人行广州分行行长王景武亦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资金自由流动,支持大湾区融合发展》建议,以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人民币业务,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跨境人民币业务已成为粤港澳金融合作的重要支柱,应引起香港各界重视。

一、粤港澳跨境人民币业务基础良好

十多年来,内地推动人民币流向境外,促进人民币国际使用,令人民币晋升主要国际货币,在这个过程中,粤港澳一直担当人民币跨境使用重要支点及人民币国际化试验场角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3年底至2009年中,以个人人民币业务为主。人行在香港任命了境外首家人民币清算行,为存款、兑换、汇款和信用卡等四项个人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服务。香港人民币清算行在人行深圳中心支行开立清算账户,个人项下人民币开始流向香港,香港人民币存款迅速增加;

第二阶段从2009年中至2011年中,以企业人民币业务为主。人行首先在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等城市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广东和港澳紧密配合,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枢纽,推动企业使用人民币。香港清算行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渠道。区内企业跨境使用人民币热情较高,广东人民币结算量一度占全国四成以上。企业贸易汇款成为香港人民币主要来源,香港人民币存款因而成倍增加;

第三阶段从2011年中至今,人民币业务从经常项目扩展至资本项目。中央政府宣布了一系列促进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把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推出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及人民币RQFII政策。香港成为境外首要人民币融资中心,累计发行点心债7800多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最高超过3000亿元。广东是香港人民币融资重要目的地,仅跨境人民币贷款就汇入429亿元。

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粤港澳大湾区处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线。区内跨境人民币业务十分活跃,以此为抓手,逐渐形成了粤港澳金融合作的新格局。截至2017年年末,粤港澳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9.93万亿元,占广东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的71.6%,成为粤港澳之间第二大跨境结算货币。进一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形成脉络及发展趋势,并比较其他境内外地区,可发现粤港澳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如下几个特色:

一是以实体经济为本。粤港经贸往来密切,香港企业在珠三角投资设厂,并通过香港转口欧美。到2016年底,广东实际利用港资2559亿美元,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64%,累计设立了14万家港资企业。而香港与内地进出口中,有1066亿美元(占32%)与外发加工贸易有关,主要集中于广东。因此,当内地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港资企业率先响应,并形成较大需求量。据香港金管局统计,至去年底与跨境贸易结算有关的人民币汇款总额累计30.3万亿元,若以人行公布的同期内地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53.9亿元估计,香港相当全国一半以上。广东跨境人民币业务主要服务企业,表现为经常项目结算占比较大。2017年广东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量为1.22万亿元,占全部人民币结算的5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二是以创新业务为魂。粤港澳跨境人民币创新走在全国前列。香港是境外最早建立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产品最丰富,业务最成熟,资金池最大,金融基建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人民币业务创新条件理想。内地资本项目开放主要放在香港先行先试,例如,香港发行了第一只人民币点心债、第一只离岸国债,率先试点跨境贸易及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授予首批RQFII额度等。香港市场最先出现人民币外汇交易,CNH及CNH HIBOR都是从香港推向全球的。广东则利用特殊的区位优势创新人民币业务,同样创下众多全国“第一”。2012年前海率先推出跨境人民币贷款政策。广东还首创自贸区银行向境外项目放款、境内企业向境外企业放款、境内企业对外人民币担保、港澳居民跨境按揭贷款、不良资产跨境转让等业务,部分业务已向其他境内地区复制。

三是以民生金融为重。粤港澳同文同种,人员往来密切,已形成独特的跨境生活圈,对个人金融服务需求要强于其他境内地区。因此,当内地推动跨境人民币使用,个人业务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早几年,香港居民在珠三角银行开立人民币账户,将部分人民币存在境内。近几年,跨境理财及投资需求上升,内地适时调整政策,丰富了跨境个人产品内容。在港的粤资金融机构获批的RQFII额度占全部额度的四分之一,粤港跨境ETF产品也顺利推出。另一方面,伴随跨境居住、工作、商务活动,粤港澳协商解决支付问题,推出多币种实时支付、票据交收、电子支票、跨境缴费,跨境巴士金融IC卡,提升了跨境生活便利性程度。民生金融越来越成为粤港澳金融合作的重要趋势。

二、粤港澳可建立更多跨境人民币业务通道

粤港澳跨境人民币业务不仅对推动粤港澳建立国际一流的大湾区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也不断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了新动力。习近平在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今年以来,人行陆续出台新政策措施,促进人民币跨境流动。而IMF正式接纳人民币为SDR篮子货币后,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接受程度普遍提高。在此背景下,粤港澳金融合作更应聚焦跨境人民币业务。

从政策层面观察,本币优先已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原则。粤港澳跨境使用人民币较多,2016年占全部跨境资金往来的38.2%,高于全国25.3%的平均水平。粤港澳有条件更进一步,将本币结算比重提升至更高水平(甚至率先达到一半以上)。为此,粤港澳应充分利用大湾区建设有利时机,进一步夯实跨境人民币业务基础,完善资金流动渠道,对接两地金融市场,优化跨境支付环境,为区内企业和个人使用人民币提供便利:

1、跨境人民币贷款

跨境人民币贷款最初在前海试点,再向上海自贸区、南沙及横琴等地复制,至2016年人行公布在全国范围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境内所有企业及部分银行均可从境外融入本外币。向境外发放人民币贷款则源自广东自贸区总体方案有关“推动自贸试验区与港澳地区开展双向人民币融资”。迄今,粤港澳跨境双向人民币贷款累计800多亿元,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相对区内跨境资金需求,还是远远不足。可考虑进一步降低融资门坎,将融资范围扩大至区内所有企业及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内,进一步疏通双向融资渠道。

2、跨境资金池

粤港澳开展跨境资金池业务条件良好。香港拥有大量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财资管理中心,是全球现金管理的关键节点,并已立法为财资管理中心提供税务优惠。深圳及广州已发展成为内地重要的总部基地,加上为数众多的外向型企业,企业内部跨境资金调拨需求旺盛。广东自贸区成立后,进一步降低区内企业搭建跨境资金池的门坎。到2016年底,广东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已达297个。为更好地激发区内跨境资金池业务潜力,可把促成境外香港总部加境内南方总部营运模式作为目标,将适用自贸区的政策优惠扩大至珠三角,研究合并计算境内外成员企业营业收入,并研究推出贸易型企业小型跨境资金池业务。

3、跨境债券发行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发债较为活跃。广东外向型企业熟悉香港债券市场,对汇率利率变化保持高度敏感,抓住时间窗口在香港发行本外币债券,部分企业已形成常态化发债机制。反过来,香港企业也借助广东自贸区特殊平台,在境内债券市场融资。到去年底,自贸区内企业境外母公司境内发行熊猫债50亿元,大部分是港资企业或香港上市企业。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展开,跨境发债需求将更加强劲。为此,一方面要争取获得更有利的发债资金流动便利,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债券发行方式,如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设计同时面向境内和境外的大湾区债券,亦可研究利用债券通机制,向香港发行粤资企业债券等。

4、跨境资产转让

广东自贸区成立后,积极探索在CEPA框架下,允许自贸区银行与港澳同业开展跨境人民币信贷资产转让。2016年底,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成功完成境内首笔跨境不良资产转让项目。国家外管局亦授权深圳对此类业务进行审核。跨境信贷资产转让不仅有利于境内银行优化信贷结构、盘活存量资产,亦有利于拓展香港人民币运用渠道,提升资产回报率。境内外需求都很大。不过,跨境资产转让涉及复杂的法律、监管、操作及税收等问题,全面突破难度不小,可率先利用粤港澳金融合作机制加强创新,建立理想的业务模型、扩大业务范围,争取实现双向转让。

5、跨境股权投资

内地在境内试点跨境双向股权投资,包括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深圳是少数几个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广东唯一试点城市。深圳QFLP试点管理企业达106家,基金20家,累计注册资本超过267亿元;深圳QDIE类似上海的QDLP,但较为灵活,首批10亿美元额度全部用完。今年国家外管局同时将上海QDLP、深圳QDIE额度扩大至50亿美元。粤港澳大湾区应进一步疏通跨境通道,发展多元化股权投资,将QFLP、QDLP及QDIE等政策复制到区内其他城市,争取全面覆盖。

6、跨境按揭贷款

粤港澳同属一个大湾区,但却分割成三个不同的银行业市场,三地个人信贷不能互通,为跨境生活、工作带来不便。尤其当内地引入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令所有企业可跨境申请贷款后,个人信贷难题更加突出。据特区政府估算,通常逗留广东的香港居民达51.6万人,存在着庞大的消费和置业需求。香港居民在广东申请个人信贷及按揭贷款难度较大,部分城市还实行限贷,跨境申请贷款需求庞大。珠海横琴已允许购买当地物业的港澳居民在境外申请按揭贷款,资金可汇入使用。此项政策应广泛推广到整个珠三角地区。

7、跨境个人理财

香港是国际资产管理中心,2017年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规模为3.1万亿美元,在亚洲名列前茅。广东则是境内最富裕的地区,2015年高净值家庭可投资资产总额高达6万亿元人民币,为境内之首。该阶层境外资产目的地首选香港,而反过来越来越多香港居民也将人民币存在珠三角,并希望持有境内高收益资产。深圳已开始试点香港居民投资境内理财产品。但受限于个人外汇管理办法,港人实际投资规模不大。广东居民则无法直接购买香港理财产品。跨境个人理财是粤港澳有潜力的金融合作之一,建议在现有试点基础上不断扩大范围,也可考虑建立封闭式跨境理财渠道。

8、跨境见证开户

香港居民到珠三角银行开户存在一定困难。相比珠三角居民可通过当地银行见证在香港银行开立个人账户,香港居民必须专程到珠三角银行网点,现场开立银行账户,对部分香港居民带来不便。主要原因是,内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落实个人人民币银行存款账户实名制的通知”要求,客户开立个人银行账户,必须到开户银行营业网点办理。开户银行营业网点不得委托非开户网点或其他机构代理开户。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动跨境生活便利化背景下,只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相关政策应可作出相应调整。

9、跨境缴费及支付

粤港澳分属不同清算结算体系,加上监管制度、运行时间、操作习惯的差异,两地居民跨境缴费及支付难以实现无缝对接。香港部分银行虽开通跨境缴费功能,但可缴费商户数量很少。部分香港居民只能定期将资金汇入珠三角银行账户,直接缴费或由商户扣缴。此外,香港居民将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绑定香港银行账户,无法在珠三角使用,很难享受外卖、网约车、共享单车、订票便利。如何打通跨境缴费及支付瓶颈,有待粤港澳各方共同努力解决。

10、跨境保险互认

保险领域跨境人民币合作空间很大。近年来,不少内地居民赴香港购买境外的人寿保险,其中人民币寿险占了较大比重。然而,由于没有建立跨境保险业务结算机制,缴纳保费及续费较为困难,跨境理赔及售后服务也很麻烦。此外,港珠澳大桥通车后,跨境往来三地的车险保单更加复杂,若能简化购买车险及缴纳保费手续,甚至做到保单合一,将为大湾区生活圈带来很大便利。可考虑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统筹考虑跨境保险互认、跨境销售及代收保费等问题。

11、跨境商事服务

广东自贸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商事制度,创新企业登记、注册及办税流程,允许企业在银行柜台进行工商登记,并实现远程自助办税。商事服务亦延伸到境外,中银香港与中行广东省分行及当地工商管理机构合作推出“粤港通”、“银政通”,为港资企业提供跨境远程工商登记服务,覆盖南沙、东莞、惠州、江门、中山、佛山等地,中行澳门分行也提供横琴工商注册导办和远程自助纳税导办服务。预计此类跨境商事服务将得到更广泛应用,成为粤港澳金融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2、跨境区块链合作

香港科技金融(Fintech)起步较晚,但有良好基础及发展前景。珠三角则是科技重镇,Fintech应用较广泛,并拥有庞大市场规模。两地合作发展Fintech,可产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双方可聚焦跨境领域的Fintech应用。香港金管局正与银行同业合作开发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提升贸易融资的安全和便利,预计很快就会上线。香港并已与新加坡、阿布扎比监管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携手搭建区块链贸易连接网络,也可考虑加强与珠三角合作,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

总体上,粤港澳跨境人民币业务基础良好,可拓展的领域十分广泛。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跨境人民币使用将会向纵深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来说,牢牢把握人民币业务发展方向,不断进行人民币产品创新,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内实体经济发展,而且也会为人民币国际化作出更大贡献,从而也进一步巩固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