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委强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意在改善中小微企业和民企融资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2018年08月04日14:02分类:中国央行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问题。此前7月2日新一届金融委召开第一次会议时,其研究的重点工作包括: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维护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把握好监管工作节奏和力度、发挥好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有专家表示,这反映出在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的背景下,当前货币政策工作的侧重点正在从“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着力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

“会议强调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继续改善中小微企业和民企融资。”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8年1至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从8.6%降至8%,下降0.6%;M2增速从11.27%降至9.83%,下降1.44%。李湛认为,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降较快,主要是前期去杠杆过程中对非标等表外业务的严格控制导致信用派生机制受阻。

会议提到“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进入易发多发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这反映出金融委对压缩非标带来的结构性融资缺口及可能引发信用风险的关注。

预计继续出台措施优化微观信贷

李湛认为,近期监管层频繁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试图通过引导资金流向整个社会融资链条末端,缓解中小企业、民企的融资困境,包括6月24日的定向降准等。

“下半年,预计管理层陆续还会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小微企业和民企融资提供流动性支持。”李湛说。

面对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如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会议强调,必须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是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在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下,注意支持形成最终需求,为实体经济创造新的动力和方向。二是处理好宏观总量与微观信贷的关系。在把握好货币总闸门的前提下,要在信贷考核和内部激励上下更大工夫,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其中,“把握好货币总闸门”的表述与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央行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的表述一致。李湛表示,考虑到中美贸易摩擦、国内经济增长动力有待继续开启、人民币汇率持续承压、股市低迷、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P2P平台跑路屡见不鲜、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坏账率有所上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将会继续相机而动、适度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出现根本性转向。

鲁政委认为,在把握总量的情况下优化微观信贷,可借助于三大抓手:一是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二是信贷考核,在MPA框架下加强对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考核,激励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融资;三是会议提到“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领域中人的积极性,有成绩的要表扬,知错就改的要鼓励”,在严监管背景下强调正向激励,有助于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业务。

房地产等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

金融机构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媒介,因此,会议提出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大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格局”。

鲁政委表示,一方面,由于地域等因素优势,小型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上有天然优势,因此,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大中小金融机构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在表外融资渠道向表内转移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面临着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不良贷款率等指标的考验。为实现表外融资向表内的平稳转移,还需要在补充资本金等方面对金融机构给予支持。

会议同时提到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用好国债、减税等政策工具,用好担保机制。“但在国企、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泡沫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的前提下,政策刺激只能起到短期提振民间投资的效果。”李湛说。

“国企利用其具有较好的抵押品资质和政企关系,天然具有融资便利优势;地方政府相关债务暗含的政府信用背书使得其天然对资金成本不敏感;房地产维稳预期导致其投资回报与风险的性价比极高,三者长期居于资金链上游且已经成为社会资金的‘黑洞’。资金的逐利避险天性,使得其天然偏好国企、地方政府相关债务和房地产市场。”李湛强调,中小企业和民企处在资金链最末端,一旦出现资金紧绷,他们会率先陷入融资困境,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宏观调控部门可以出台措施阶段性地引导资金流向民企、中小微企业,政策调整也可以在短期内防止资金链末端突然断流,但国企、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市场这三个结构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改革。

另外,李湛提到,目前,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整体趋弱,在各界普遍预期房价不会降的背景下,如何防止资金最终大量流向房地产领域,对房地产调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