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将GDP增速从宏观调控目标改为预测指标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2月27日19:04分类:人民币动态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 日前,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宏观调控指标专题研讨会。专家认为,应该将GDP增速从宏观调控目标改为预测指标,以避免过度追求GDP所导致的地方过度负债、宏观杠杆率上升、经济结构扭曲等问题。同时不应夸大取消或弱化GDP增速目标带来的副作用。

GDP增速作为宏观调控核心目标的弊端

专家认为,以GDP增速作为宏观调控核心目标的体制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激励地方加速发展经济等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弊端越来越明显。

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指出,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中的一大任务就是防范金融风险,而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就是宏观杠杆率过高并持续上升。我国的杠杆率上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将GDP增速作为目标,靠负债投资,做大各种隐性地方债务,就会提高杠杆率。要化解由高杠杆导致的金融风险,只从金融体系内部搞监管改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宏观调控体制中地方政府和部分国有企业的负债冲动,而这些冲动在相当程度上来自于GDP的考核压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席睿德(Alfred Schipke)指出,如果经济增长目标定得过高,无论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都做不到控制杠杆率。IMF希望中国能够逐步取消GDP增速目标。在其它国家,财政部和央行也会有自己的经济预测,包括财政收入的预测。但这些都是软性的参考指标,而不是硬性的考核指标。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指出,我国现在面临许多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与各级政府不断追求GDP密切相关。追求GDP增速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追求高速的投资增长。由于过度投资导致资本形成率大幅度上升,造成投资和消费之间不匹配,再加上出口减速,就形成了大规模的产能过剩。

专家指出,许多地方政府引入和上马了许多可以带来GDP增长但却是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密集型的项目。强调绿色发展和美好环境,要求弱化以GDP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模式。

建议将GDP从宏观调控目标改为预测指标

专家一致认为,为了避免过度追求GDP所导致的弊端,应该采取实际措施弱化GDP指标在宏观调控和政府业绩考核中的作用。多数专家认为,应将GDP指标从宏观调控的核心目标改为预测指标,保留其对预期的引导和其它工作的指导参考作用,而弱化其业绩考核的功能。也有专家认为,弱化GDP作为核心调控目标的第一步可以考虑采用较宽的GDP增速目标区间并降低GDP增速目标。

马骏、中国金融40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张斌等专家认为,现代化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目标应该包括稳定就业、控制通胀、维护金融稳定。在中国,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快速下降,GDP增速与就业改善之间的正相关性(奥昆定律)已经被打破,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可能出现负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中GDP增速目标与就业稳定目标之间只能二选一,否则就会出现目标之间的冲突。由于就业是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基石,因此宏观调控核心指标中应该选择就业而舍GDP。

马骏、王小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部研究员魏加宁、席睿德、瑞银证券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等专家建议,中国应该将GDP增速从宏观调控的核心目标(和考核指标)改为预测或监测指标。建议每年年初发布当年的GDP增速预测,并同时发布通胀指标的预测,为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规划提供参考。

席睿德说,G20国家中绝大多数都已经采用稳定就业作为主要调控目标。有的国家使用很具体的失业率目标(如5%),有的国家(比如美国)只是对就业目标做定性表述,即保证就业基本稳定,并不设定具体的失业率的数量目标。马骏建议,我国可以设定一个稳定就业的区间目标,比如将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4.5%到5.5%之间,由于区间比较大,不会像追求GDP增长点位那样导致过度刺激、扩张信贷、提高杠杆率的压力。

汪涛提出,也可以考虑将GDP增速的点目标改为GDP增速区间,相应弱化其作为考核指标的功能。另外一个可以考虑的办法,就是将GDP增速目标明显降低,即把底线降低。

不应夸大弱化GDP导向可能带来的问题

专家还讨论了弱化GDP导向可能会带来的各种副作用问题,包括就业数据是否会被作假,失去GDP“抓手”是否会导致地方政府不作为和经济失速,没有GDP目标是否就无法编制年度财政和投资计划,放弃GDP增速目标是否会与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发生冲突等。专家讨论的初步结果是,这些问题或副作用可能被习惯性地夸大。

马骏指出,目前的主要风险不是经济失速,而是追求高增长所导致的杠杆率快速上升、金融风险加剧、环境恶化等问题。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