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十大里程碑事件发布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8年02月01日16:36分类:人民币动态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 2月1日,中国金融信息网连续第四年发布年度人民币国际化十大里程碑事件,旨在忠实记录人民币国际化的全景,以人民币国际化视角观察中国经济。近期还将发布《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敬请期待。

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十大里程碑事件

“债券通”激活中国市场开放新渠道 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需求
中间价报价机制引入“逆周期因子” 人民币汇率既强势又稳定
跨境资本流动走过转折之年 外汇管理政策回归中性
中国金融业迎来对外开放新格局 释放路线图和时间表信号
离岸人民币业务触底反弹 提供多元化人民币风险管理工具
IMF首发官方外汇储备人民币持有量 人民币跻身储备货币之列
中国在全球推动绿色金融主流化 向世界提供优质人民币资产
重点建设CIPS和网联平台 人民币支付网络全球布局
“石油人民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增强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
银行间外汇市场区域交易货币对扩大 助力人民币全球使用

★“债券通”激活中国市场开放新渠道 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需求

继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之后,2017年中国债券市场开放也迎来了新的突破。2017年7月3日,“债券通”的“北向通”通道正式开通。2017年全年,境外机构共增持人民币债券3477亿元,持有总量首次超过万亿元,年末存量达到1.15万亿元,刷新历史新高。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债券市场整体中的占比也由2016年末的1.26%提高至1.99%。2017年以来,彭博巴克莱和花旗先后推出纳入中国债券的全球债券指数,国际市场对人民币资产需求显著增加。随着中国金融转型的持续推进,债券市场的开放正在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

★中间价报价机制引入“逆周期因子” 人民币汇率既强势又稳定

2017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再进一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汇率形成机制有序运行。在中国经济企稳、美元走弱、中美利差扩大以及中间价机制引入“逆周期因子”等因素的助力之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创下九年来最大年度涨幅,结束过去三年连跌走势。同时,2017年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略涨0.02%,全年总体在92-95的区间内窄幅波动,体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未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监管部门对于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升贬值容忍度的提升,将确保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平稳波动。人民币汇率在总体偏强的基础上,双向波动或将明显增强,这也给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跨境资本流动走过转折之年 外汇管理政策回归中性

过去三四年,在内外部环境共同影响下,中国跨境资本流动从长期净流入转向一段时间的净流出。随着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作用明显增强,2017年是中国跨境资本流动从净流出走向基本平衡的转折之年。全年外汇储备累计增加1294.32亿美元,实现三年以来首次年度增长。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先后放宽了一系列具有“临时性”和“阶段性”的跨境宏观审慎管理措施,包括将打击投机购汇行为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降为零,并不再对境外人民币参加行和清算行在境内的离岸人民币存款收取存款准备金,以及通过放松“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微调”,适度放松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保障合法合规业务的有序开展。

★中国金融业迎来对外开放新格局 释放路线图和时间表信号

2017年,除了资本市场开放的步伐加快,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号持续释放。借特朗普访华之际,中国宣布大幅放宽外资进入金融业的投资比例限制,首次向世界公布了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放眼未来,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和经济关键性在提升,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既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金融开放依托于“一带一路”建设等机遇,对人民币国际化、促进金融市场充分竞争、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意义巨大。

★离岸人民币业务触底反弹 提供多元化人民币风险管理工具

2017年,随着人民币基本面向好,境外持有人民币信心得到逐步提升,带动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企稳回升。截至2017年12月末,香港地区人民币存款规模为5591亿元,较上年末上升2.3%,较年初低谷时增长10.2%。2017年全年台湾人民币存款累计增加108.37亿元,同比增幅3.48%。截至2017年9月末,新加坡人民币存款总额为139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32%。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外汇市场交易最活跃的货币之一,伦敦是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中心。同时,香港交易所推出人民币期权,人民币黄金期货,中国财政部五年期国债期货合约试点等产品,进一步向风险管理、跨境资金配置、人民币资产管理、产品创新等方向转变。2017年,香港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扩大至5000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续签了4000亿元人民币/4700亿港币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IMF首发官方外汇储备人民币持有量 人民币跻身储备货币之列

自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得到了极大提升,此后人民币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配置中的占比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增加。2017年3月,IMF首次公布人民币外汇储备。截至2017年三季度,人民币外汇储备规模增至1.08万亿美元,比2016年末增加171.6亿美元,在整体已分配外汇储备中占比1.12%。同时,2017年以来,继欧洲央行宣布增加等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后,德国央行和法国央行也决定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外汇储备。目前,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显示了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人民币国际储备功能实现了阶段性跨越。

★中国在全球推动绿色金融主流化 向世界提供优质人民币资产

2016年以来,中国通过在不同层面、多平台上开展国际多边和双边合作,在全球绿色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中资发行人在国际绿色债券市场上影响力也在进一步提高。自2016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启动以来,截至2017年末,中国境内和境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84只,发行总量达到4799亿元,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27%。其中,境内发行167只,发行总量超过4000亿元达到4097亿元。绿色金融和人民币国际化都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这两个国家战略同样体现的是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结合。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绿色资产为全球提供更有价值的投资标的。当前,中国通过在国际绿色金融领域展现出来的影响力,也逐步提升了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这对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符合大趋势,有利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接受程度。

★重点建设CIPS和网联平台 人民币支付网络全球布局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和网联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推进。而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为代表的国内第三方支付领军者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和用户。截至2017年12月29日,CIPS直接参与者有31家,间接参与者有677家,参与者已经覆盖了87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金融科技正在推动人民币业务的“最后一公里”连通。支付宝目前拥有约4.5亿全球用户,微信拥有9.8亿全球用户。欧洲、北美洲、东亚和东南亚26个市场逾12万家实体店接受支付宝,而微信支付已可以在1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2种货币的支付服务。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人民币支付正日益扩大到中国境外的电子商务领域、教育等其他服务性出口行业。随着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网联平台也应运而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尚未出现过专门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服务的清算平台,而这样一种线上支付监管体系也属首创。相信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为手段,以网联平台为保证的结算体系,人民币的支付清算系统将更加完善和便捷。我们可以期待金融科技将在促进人民币使用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石油人民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增强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

在单一美元体系下,石油贸易国经济金融安全稳定受到挑战,美元波动冲击经济稳定,因此构建多元化的石油计价结算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2017年8月,委内瑞拉在美国对其实施新制裁后宣布弃用美元,改用人民币等货币组成的一篮子货币,并在双边的石油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计价。2017年10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人民币对卢布交易同步交收业务,标志着中国与俄罗斯的“石油人民币”双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7年以来,上海期货交易所已开展五次原油期货上市前的全市场生产系统演练。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在制度、规则和技术方面已经不存在障碍,上市已经步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扩大对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交易定价的影响力,是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争取的目标之一。“石油人民币”不仅将作为中国期货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起点,也将承担争取大宗商品定价权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任。

★银行间外汇市场区域交易货币对扩大 助力人民币全球使用

为提高金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帮助市场主体规避汇率风险,促进人民币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2017年8月和9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先后推出人民币对蒙古图格里克和柬埔寨瑞尔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区域交易,加上此前已经推出的人民币对泰铢和哈萨克斯坦坚戈银行间区域交易,目前人民币区域交易货币对扩大至4对。区域货币对交易分别在云南、新疆、内蒙古、广西落地,代表“一带一路”机制的完善,能够打破外币兑换的中间环节,有助于节约汇兑成本,对推进中国与相应国家贸易投资本币结算便利化,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也为边境金融业服务东盟、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创新道路。区域货币对交易有助于人民币输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