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操作“熨平”多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

金融时报2017年11月28日13:44分类:货币市场

11月27日,央行公开市场开展了14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14天和63天分别为700亿元、600亿元和100亿元,完全对冲到期量,当日操作实现零投放零回笼。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本周共有9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加之月末临近等多种因素影响,央行如何 “削峰填谷”颇受关注。不过,随着11月财政支出的推进,一部分财政存款回流至金融市场,资金面的紧张有望得到小幅改善。

近期,央行一直围绕着“维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开展操作,通过灵活运用多种公开市场工具,保持市场资金面“不松不紧”,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数据显示,央行上周在公开市场净投放1500亿元,此外还有800亿元3个月期国库现金定存到期。对此,分析人士表示,上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净投放,市场流动性明显改善。

从时间点看,本周是11月底与12月初的交接周,影响流动性的因素较多。招商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徐寒飞表示,本周进入财政集中支出的月底,央行往往会持续回笼流动性,而到期逆回购9500亿元,银行可能会担忧央行是否进行续作。考虑到3个月同业存单的发行利率已高达5.0695%,徐寒飞认为,央行可能会对大额到期的逆回购进行一定程度的对冲,如果央行周初进行完全对冲或净投放量较小,随着财政资金的到位,预计资金面出现前紧后松态势。

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组合看,自10月27日开始,央行在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新增63天期限品种,使得资金投放的加权时效进一步拉长,有助于增强机构负债的稳定性,稳定市场预期,防范流动性异常收紧。对此,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银行于10月下旬启用了两个月期逆回购操作,旨在“熨平”财政因素的季节性扰动。

我国财政季初月份大收、季末年末大支的特点较为突出,10月份是税收大月,且今年10月、11月还有大量国债、地方债发行,这些入库资金预计到12月中下旬才会成规模释放。对此,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央行开展两个月期逆回购操作,既能对冲税期和政府债券发行的影响,降低央行短期限逆回购品种滚续操作的压力,而且到期时又可与年末财政大规模支出相对冲,实现更长时段的“削峰填谷”;两个月期逆回购还可以提前供应跨季、跨年资金,有利于提高资金面稳定性,稳定市场预期。

徐寒飞表示,资金面最难熬的时段可能正逐渐过去。当前央行维持大额的逆回购投放,资金面仍然偏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10月的财政存款回笼了约1万亿元流动性。他认为,随着11月财政支出的推进,一部分财政存款回流至金融市场,资金面的紧张有望得到小幅改善。

实际上,为维持市场流动性稳定,顺应货币供应方式的变化,考虑金融机构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需求等因素,央行在公开市场逆回购净回笼资金的同时,以每月一次的频度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弥补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缺口。11月3日,央行开展4040亿元1年期MLF操作,超过了本月3960亿元的MLF到期量。提前足量续做MLF,进一步维护了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9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30.6万亿元,较年初减少775亿元。货币乘数为5.41,比6月末高0.04。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3%。对此,中银国际相关研究表示,人民银行在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9月末的超储率水平为1.3%,略高于1.2%的预测值,虽然9月末低于6月份的1.4%,但仍然明显好于市场对于9月份的预期。

如果将时间拉长,不难发现,三季度以来,外汇因素对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的影响基本消退,但流动性面临的季节性、临时性扰动因素增大,加大了市场预期和资金面波动。对此,央行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求,密切关注流动性形势和市场预期变化,加强预调微调和市场沟通,张弛有度地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中性适度、基本稳定。业内观点认为,在现有货币供应方式下,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以7天期逆回购操作为主,灵活搭配14天、28天和两个月期逆回购等工具,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