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跨境资金收支规模和增幅均提升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7年09月28日20:27分类:人民币动态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 国家外汇管理局28日发布的报告指出,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相互投资的跨境资金总量达1784亿美元,较2013年大幅增长95%,较整体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投融资往来的加强主要是由于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相关国家的融资力度,通过买方信贷和优惠贷款等方式,向南亚等国家提供的大型建设工程8和贷款增多。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境资金收支无论是总规模还是增长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潜能将是巨大的。

以下为2017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交往日益加深”专栏全文:

2013年,我国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目前,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经过四年的发展和合作,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交往日益加深,贸易和投资活动较为活跃。据外汇局的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统计7显示,2016年,我国非银行部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类交易资金总量超1.1万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交易资金总量近6000亿美元。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经贸往来更加频繁。2013年至2016年,我国非银行部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类交易资金总量近4.8万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跨境收支总量的19%。其中,收入2.4万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0%;支出2.3万亿美元,占总支出的18%。其中,交易量最大的两个国家分别是新加坡和韩国,2013年-2016年,与上述两国的年均收支总量分别在5000亿和2000亿美元以上。从增速看,与中国交易收支年均量超100亿美元的国家中,我国与越南、巴基斯坦的交易收支规模增长最快,2016年较2013年均增长了1.5倍左右。

货物贸易往来更加密切。2016年,中国货物贸易资金收支总额为39054亿美元,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收支为8627亿美元,占比22%,较2013年占比上升2个百分点。受外需不足、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以及美元加息等多重因素影响,2016年我国整体货物贸易收支规模较2013年下滑13%,受此影响,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货物贸易也相应下降,但降幅为6%,远低于整体水平。

以建设和旅行为代表的服务贸易往来进一步深入。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贸易收支总量为825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25%。服务贸易中,收支规模排名第一的是旅行(包括留学和旅游),金额为249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44%。随着对“一带一路”的宣传,中国人对沿线国家的了解加深,旅游支出随之快速增长。从增长幅度看,增速最快的是建设(多数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2016年建设收支总量92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98%。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取长补短。中国加大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

投融资更加活跃。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相互投资的跨境资金总量达1784亿美元,较2013年大幅增长95%,较整体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投融资往来的加强主要是由于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相关国家的融资力度,通过买方信贷和优惠贷款等方式,向南亚等国家提供的大型建设工程8和贷款增多。

分区域看,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往来较密切,资金规模增长也较快。2016年我国与东盟十国的投融资往来共计1274亿美元,较2013年大幅增长1.4倍;与西亚十八国的投资往来108亿美元,增长43%;与中亚五国的投资往来40亿美元,增长43%;与南亚八国的投资往来36亿美元,增长18%。从单个国家看,在与中国投资往来规模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中,我国对哈萨克斯坦、新加坡和巴基斯坦的投资往来增长最快,分别增长2.2倍、1.5倍和1.5倍。

东部仍是对接“一带一路”的主阵地,西部凭借地理位臵优势增长较快。从地区分布看,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对接“一带一路”国家的主阵地。2016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五省市与“一带一路”国家跨境收支总量7616亿美元,占全部跨境收支的逾六成。对接“一带一路”的西部九省凭借地理优势,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易往来增长较快,2016年西部九省收支总量为660亿美元,较之2013年,广西、云南、甘肃、青海以及宁夏的增速均在两位数,远高于4%的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境资金收支无论是总规模还是增长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潜能将是巨大的。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在贸易、投资、技术及其他领域的合作加深,“一带一路”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这将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的合作领域。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