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人民币国际化促进宏观金融政策转型

今日头条2017年08月25日11:17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作为市场影响不断扩展的国际货币其外部性也不断增加。如何协调可能的政策目标冲突,使人民币在保护本国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好地担负起国际货币的义务,正成为宏观金融部门的新课题。

文/巴曙松

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宏观金融政策需要配合转型

1、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持续加深

伴随着跨境贸易及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以人民币加入到国际货币基金的SDR货币篮子为标志,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2大贸易融资货币、第4大支付结算货币和第6大外汇交易货币,显示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如何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适应性地调整宏观金融政策框架,并且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动态调整宏观金融框架,构建符合人民币国际化要求的金融政策体系,将会是未来相当长的一定此时期内,中国金融领域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来近年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增长异常迅速,截至2016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规模达5.23万亿元。其中离岸金融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及外汇市场规模均持续扩大,共同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市场发展。截至2016年末,境外机构持有的境内债券托管余额为 8526 亿元人民币,香港作为全球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人民币存款余额是5467亿元,虽然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余额在新的市场环境和对外投资政策等引导下有所下降,但是,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应用依然在稳步延伸到风险管理领域、以及人民币计价产品发展等领域。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各国央行持有人民币的总量为845亿美元,占全球央行外汇储备总量的1.07%左右。在欧洲央行示范作用的带动下,其他国家央行有可能跟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有可能会稳步增持人民币。

2、宏观政策目标选择:“三元悖论”下需要作出经济政策抉择。

由“三元悖论”可知,当一国货币逐步跻身于主要国际货币行列之后,该国需要在资本自由流动、浮动汇率、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宏观金融政策组合中作出选择。《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也明确提到,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未来将不得不“在放开资本账户、维持汇率稳定、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大宏观金融政策目标中做出重新选择”。目前,中国正处在由“货币政策部分独立+管理浮动汇率+有限资本开放”的宏观金融政策组合向“货币政策独立+更为灵活的浮动汇率+资本相对自由流动”的宏观金融政策组合转变的过程中。

在美元持续升值、人民币有阶段性贬值压力的环境下,经常与三元悖论同时提出来的一个讨论话题是,究竟在有阶段性贬值压力时,是要保储备,还是要保汇率。实际上,脱离具体的汇率浮动水平和机制讨论在储备还是汇率之间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伪命题,如果汇率水平不合理,波动不灵活,对外汇市场的预期管理不合理,那么,往往不仅汇率难以保住,外汇储备同样也因为不得不要投入到外汇市场来干预而可能会被持续消耗,而灵活调整的汇率水平才是支持外汇储备的重要保障。俄罗斯就有这个方面的教训。

人民币汇率灵活性需要稳步增加。近期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表示,未来人民币汇率在弹性增强的同时,将更加有条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更为灵活波动的汇率有助于吸收外部金融市场波动所可能带来的冲击,也为发展汇率风险管理产品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只有人民币汇率风险管理产品得到长足的发展,汇率决策者才有可能给予汇率更大的波动幅度。

二、外汇管制方式的转型:从事前审批到事中事后监管

在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有限时,中国的外汇管理更为习惯于应用大量事前的严格审批。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外汇管理客观上也需要进行转型,特别是要从原来的事前审批为主,逐步转向应用市场化的监测框架,转向事中事后为主。

我们也可以看到外汇管理近年来正在出现的变化。例如,在外汇检查中,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和处理优势,积极开展外汇业务非现场检查。

1、离岸在岸市场良性互动:促进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

中国离岸市场虽然规模仍较小,但与在岸市场比,离岸市场是一个充分国际化的市场,同时,离岸市场的人民币规模在香港市场上近年来在5000-10000亿元之间波动,与在岸市场庞大的规模相比,影响力是十分有限的,但是离岸市场在完全市场化状态下形成的人民币汇率,可以作为观察人民币市场需求的一个窗口,而良好的人民币国际化政策,也需要促进离岸和在岸汇率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

2、人民币国际化需要高效率的金融基础设施

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完善而不断整合和升级,现已形成交易系统、支付系统、登记托管结算系统等三大系统为主体的基础设施体系。中国正在加快各类金融基础设施建立,以期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奠定良好硬件基础。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落户上海,该系统采用实时全额结算方式处理客户汇款和金融机构汇款业务,可以集中清算业务,缩短清算路径,提高清算效率。且采用国际通用ISO20022报文标准,便于参与者跨境业务直通处理,另外运行时间覆盖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人民币业务主要时区。

3、从沪港通、深港通到债券通:探索新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沪港通”、“深港通”的顺利启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RQFII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正不断拓宽离岸人民币投资管道,有利于更多人民币资金在海外市场流转。

债券通的顺利启动,不仅有助于吸引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债市,促进债市的发展,还可以带动香港市场上与债券投资相关联的国际金融服务需求,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形成新的市场支持。

三、拓展开放条件下的人民币监测体系:国内协同与国际合作

货币的国际化会不断提高原来相对分割的不同地区的金融市场的互动程度,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推动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业务不断扩张,同时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动和联系也会随之增强。这就对监管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虽然目前看来并不大,但是从趋势上看正在快速上扬。海外人民币市场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要求传统的局限于国内市场的人民币监测体系能够进一步延伸到海外市场,否则,国内货币政策的制定就会缺乏完整的判断依据。

目前看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拓展新的人民币监测体系:

一是进出口贸易的海关统计。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在跨境贸易中充当支付媒介和计价单位仍然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动力。

二是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开放的贸易结算机制。

三是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纳入商业银行体系,建立国际化的支付清算系统,扩大系统覆盖的范围。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人民币国际化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也使国内金融体系在国际市场范围内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暴露。为了更好地提高国内外市场的有效性和应对新的风险,需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作为市场影响不断扩展的国际货币其外部性也不断增加。如何协调可能的政策目标冲突,使人民币在保护本国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好地担负起国际货币的义务,正成为宏观金融部门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 从产业转型到金融转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 李杨,张东阳.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国家金融安全研究[J]. 理论探讨,2017,(04):106-110.

[3] 张广建. 浅析中国外汇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OL].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3):3-4.

[4] 吴子瑶. 我国离岸金融监管制度研究——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J]. 金融理论探索,2017,(01):17-23

[5]宗良,席凯悦. 人民币国际债券发展的特征、前景与策略[J]. 国际金融,2016,(05):6-10.(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