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间外汇市场改革创新成就辉煌

金融时报2017年08月08日08:22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从币种结构到产品结构,从服务方式到会员类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改革创新一直没有停步。近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各项指标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市场成交量从2012年的38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6年的124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34%。

产品创新持续推进 市场开放全面落实

2016年12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一次性推出人民币对墨西哥比索、波兰兹罗提、丹麦克朗、匈牙利福林、土耳其里拉、挪威克朗、瑞典克朗7个货币对的直接交易,成为近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进程中颇具象征意义的一笔。

事实上,从币种结构到产品结构,从服务方式到会员类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改革创新一直没有停步。近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各项指标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市场成交量从2012年的38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6年的124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34%。

产品结构契合全球趋势直接交易优化币种结构

“在产品结构方面,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在2011年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基础类场外产品体系,此后随着汇率风险管理需求的进一步增长,衍生品市场加快发展。”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在采访时向本报记者表示。

伴随着这一过程,汇率衍生品的市场份额显著加大,由2012年的44%提高至2016年的65%。国际清算银行(BIS)2016年9月发布的全球外汇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国际外汇市场衍生品份额为67%。可以看出,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产品格局已基本契合。

在币种结构方面,银行间外汇市场按照人民银行的部署持续发展和扩大人民币外汇直接交易,自2012年至今,先后推出了人民币对日元澳元、新西兰元、英镑欧元等19个货币对的直接交易,并且发展了人民币对哈萨克斯坦坚戈的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

截至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21个直接交易货币对挂牌交易,涵盖国际主要储备货币、新兴市场货币以及“一带一路”沿线货币。大力发展直接交易,在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双多边贸易和投资、便利人民币和相关货币在贸易投资结算中的使用、满足经济主体降低汇兑成本需要的同时,也促进了市场币种结构的优化。数据显示,近5年来,非美货币和直接交易均呈现出较高成长性,年均增速75%,超过全市场增速52个百分点。

市场透明度显著提高汇率应用面不断扩大

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外汇市场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相关单位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强化市场沟通,显著提高市场透明度。

2015年12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编制和发布了人民币汇率指数,全面反映货币的价值变化,引导市场和社会转变观察汇率的视角,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6月30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3.29,较2015年底下降7.65,年均变化5%。

2016年6月,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外汇市场从他律为主向他律和自律并重的转变,也有利于维护外汇市场正当竞争和健康有序运作。今年5月正式发布《中国外汇市场准则》,向市场参与者和从业人员提供通用性的指导原则和行业最佳实践的操作规范,促进外汇市场专业、公平、高效、稳健运行。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自人民币加入SDR进程明确及正式入篮以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全力配合,计算和发布多币种、多时点参考汇率,按照IMF“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发布人民币汇率数据,为国际金融组织在内的各国投资者提供定价参考。

对内开放普惠包容 参与群体实质拓展

除了产品和服务创新,银行间外汇市场在对内开放上也可圈可点。近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不仅努力服务好传统大型金融机构,而且着力接纳中小金融机构加入,农村金融机构、财务公司等会员数量增长明显。与此同时,外汇市场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扩大开放也在实质性推进。

2015年1月,国泰君安(20.14 -3.64%,诊股)证券和嘉实基金破冰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更多类型的非银行机构投资者获得了直接进入批发外汇市场的机会。与此同时,外汇市场向非金融企业开放也在推进。2016年9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获国家外汇管理局备案同意进入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第二家非金融企业类型即期会员。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外汇市场加快对内开放、各类机构入市,进一步丰富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类型。在普惠原则下,市场参与各方共享发展机遇,有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支持市场主体完善汇率风险管理等具有积极意义。

对外开放持续加深 服务全球卓有成效

近两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持续加深,境外参与者的便利程度显著提高。

首先,在向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开放基础上,2015年9月,银行间外汇市场向境外央行(货币当局)和其他官方储备管理机构、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等境外央行类机构直接开放。此后,2016年1月,银行间外汇市场向符合条件的人民币购售业务境外参加行开放;9月,银行间外币拆借市场也开始向境外机构开放。

“至此,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各个子市场、各类产品都已向境外机构开放。”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已有71家境外主体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既丰富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类型,也成为增进市场流动性和市场融合的重要力量。

据悉,目前境外央行类机构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已没有交易额度、交易品种、交易方式、清算方式等限制。外汇市场提供直连、代理等多种交易渠道供选择,参与者便利程度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银行间外汇市场积极推进业务国际化战略,建设全球服务网络。自2016年1月起,银行间市场外汇交易时间延长至北京时间23时30分,覆盖欧洲交易时段和部分美洲交易时段。各类市场服务支持时间也相应延长,提升了银行间外汇市场对全球的服务能力。

机制和服务创新敢为人先 金融标准国际化填补空白

2016年7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成功组织首轮外汇掉期冲销业务,这是当时全球外汇市场首次针对汇率衍生品交易的冲销,领一时风气之先。

事实上,这只是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一个很小缩影。近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先后推出标准化外汇衍生品交易、外币拆借交易电子化和期权组合交易策略等交易机制革新,有效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培育了市场发展新动能。

业内人士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全面贯彻落实我国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总体布局,积极促进市场的结构平衡,增强整体性,保持了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

C-trade系列开创OTC市场新机制

C-trade系列是近年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在交易机制上的重点突破。其中包括2015年2月推出的人民币外汇标准化掉期交易C-Swap、2016年5月推出的人民币外汇标准化远期交易C-Forward。据业内人士介绍,C-trade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场外交易模式,在双边授信额度内,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进行订单自动化匹配和点击成交,与既有的OTC询价交易模式互利互补。

这为外汇市场会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具体而言,C-trade事前授信额度控制降低了参与者风险管理的压力,降低了操作风险;其匿名可成交报价机制保护了报价方的身份信息,保证了市场交易效率和透明度;其业务流程兼容,不增加市场会员的交易成本,交易系统、成交数据流、交易确认、清算路径等都和原来保持一致。

“C-trade交易模式是银行间外汇市场落实‘多种技术手段、多种交易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市场需求’业务工作方针的阶段性成果,C-trade业务推动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活跃度明显提升。”一位外汇市场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据悉,C-trade系列产品推出后,市场接受度不断提高,交易量月均环比增速达到20%,超过整个衍生品市场增速1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C-trade交易模式的推出还带动相应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以外汇远期为例,自2016年5月上线到当年12月底,远期交易总体同比增长超过4倍,C-Forward在其中的份额占65%,机制创新成果迅速形成了生产力。

电子化交易显著提升境内外币拆借市场有效性

一直以来,境内外币拆借交易分散、低效、透明度低,市场参与者有限,交易不活跃,所形成的价格也没有代表性。2015年4月,银行间市场外汇交易系统推出了电子化外币拆借交易业务,提供灵活程度很高的双边询价交易模式。如今,美元、欧元、港元、日元和澳元5种货币的12个标准期限和非标准期限都可以实现电子化交易。同时,交易系统能够提供权威有效的书面凭证。

“电子化外币拆借业务的推出,使交易相对集中在一个有组织的、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内,既提高了外币市场的交易效率,节约了会员机构成本,也形成了电子化的外币货币市场。该业务有利于形成境内统一的、公开透明的外币利率曲线,改进了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对外币资产负债的估值和风险管理能力。”业内人士评价称。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外币拆借会员已经超过400家,涵盖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同时还服务于境外机构,大大拓展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参与者维度。2016年,电子化外币拆借成交总额近3.3万亿美元,为市场成员的资金配置提供了便利。由于市场效果良好,中国外币拆借电子交易市场还荣获了2016年度上海金融创新奖二等奖。

期权组合交易有效丰富风险管理手段

2016年7月,银行间外汇市场在现有期权业务的基础上,推出了6个期权组合产品,分别是:看涨期权价差组合、看跌期权价差组合、风险逆转期权组合、跨式期权组合、异价跨式期权组合和蝶式期权组合。

在业内人士看来,期权组合交易业务的推出大大丰富了银行间外汇期权市场交易种类,在单笔看涨或看跌欧式期权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手段和交易模式,有利于银行更好地实现自身交易策略,符合国际市场发展趋势。

业务上线以后,一键报价、批量行权等新功能的开发,极大缩短了这一复杂金融产品的交易时间,提高了市场效率。统计显示,自上线至2016年末,这一业务广泛应用,组合交易在期权活跃会员中的普及率达到100%。

从交易量来看,期权组合交易活跃,日均交易量超过30亿美元,占期权市场份额的80%以上。同时期权组合还推动了期权成交大幅增长,自上线至2016年末,人民币外汇期权日均成交量较上年同期增长逾2.3倍。

交易后处理拓展业务新空间

国际金融危机后,在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市场成功开展冲销服务基础上,银行间市场引领国际之先,率先推出外汇衍生品交易冲销服务,这不仅开创了外汇业务新业态,更拓展外汇市场发展新空间。

2016年7月,银行间外汇市场成功组织首轮外汇掉期冲销业务,这是全球外汇市场首次汇率衍生品交易冲销。此后,银行间外汇市场又组织多轮、多层次的外汇掉期冲销。2017年5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又成功举行首轮外汇期权冲销,银行间市场冲销业务覆盖利率互换、外汇掉期、外汇期权等本外币衍生品。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外汇衍生品交易冲销服务有效缓解了会员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释放了交易授信额度并显著活跃了市场交易,对健全我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后基础设施、提升金融市场效率和防范市场整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金融标准国际化迈出坚实步伐

银行间外汇市场还积极参与全球金融市场改革,自主开发的外汇业务标准获得了国际认可并投产应用。2016年2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发的《金融服务:金融业通用报文方案》(ISO 20022)注册发布,这是国际标准组织(ISO)首次发布中国金融领域的相关报文,填补了ISO 20022标准在外汇交易后相关业务过程上的空白。

“该业务标准基于银行间市场业务数据交换协议开发,经过多轮ISO 20022专家评审和答辩,成为国际金融领域普遍适用的标准,这是中国银行间市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金融标准国际化进程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事实上,在交易确认接口系统投入运行后,多家会员银行开展了上线使用,使得我国主导开发制定的金融国际通用报文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也有效推动了国际、国内交易系统的无缝衔接,标志着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起从交易执行、交易获取、交易确认到资金支付的直通式处理机制,实现了对金融交易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金融标准的突破,有利于提高我国市场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这位业内人士称。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