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MLF不能完全替代存款准备金率

MLF不能完全替代存款准备金率

上海证券报2017年01月04日09:22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MLF是非常规的货币工具,不可能完全替代存款准备金率。而至少从现在看2017年外汇占款的下降态势大概率还难以根本逆转。存款准备金率有下调需求。

尽管已有了几轮下调,然而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仍高达16.5%。如此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在国际上非常罕见。

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央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这是一种风险准备金。当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一路冲高,主要原因是加入WTO以后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加。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大量买入外汇,形成人民币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同时,为防止货币供给过度扩张,央行不得不通过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干预,以控制商业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但是,时过境迁。我国外汇储备从2000年开始快速增长,从1600多亿美元攀升至2014年6月的峰值39932.13亿美元,其后一路下行,2016年11月我国外汇储备数据已降至3.05万亿美元。外汇占款负增长,市场流动性就会偏紧。央行为此在2016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给出了这样的说明:“针对外汇占款下降形成的流动性缺口,考虑到准备金工具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效应且信号意义较强,受到的制约较多,更多地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和MLF提供流动性。”

的确,MLF是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等机构,相对其他政策工具而言,MLF是一个创新工具,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只是,MLF是非常规的货币工具,不可能完全替代存款准备金率。而至少从现在看2017年外汇占款的下降态势大概率还难以根本逆转。存款准备金率有下调需求。当然,降准是一把双刃剑,真要降准,还需考虑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商业银行业信贷的影响等制约因素。

前瞻2017年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走向,还需考虑在“去杠杆、防风险”的背景下,央行于2017年1月正式启动将表外非现金类理财纳入MPA考核体系进行综合管理。这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派生。商业银行表外运作空间压缩趋小,旨在推动其扩张表内的业务空间。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表内业务就是信贷,因此,反复权衡之下,从技术上说央行也需考虑降准。

央行慎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主要原因是存款准备金率有很强的信号意义,其变动意味着银根的松或紧。那么2016年秋的“大宗商品”价格飞舞是否意味着2017年通胀真的到来,经济将走出底部?

2016年经济总体平稳的主要原因并非内生性,而是因为“稳增长”下,基建投资与地产投资升高带动。2017年,受限于财政,基建投资很难再同等力度发力。鉴于2016年收支口径的赤字率将有可能突破4%,如果再将地方新增专项债和专项金融债纳入赤字,广义赤字率可能趋向6%。2017年基建纵然维持17%左右的增速,实际赤字率也将突破5%;加之财政将向兜底民生倾斜,基建投资增速2017年有可能不升反降。加强地产调控以后,2017年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势必也将下行。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双回落,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对经济的拉动力就会小于2016年。

那么出口呢?2017年出口形势困难加剧是大概率事件。麻烦的是一方面全球贸易趋势性萎缩,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又在抬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又将给中美贸易带来新的变量。因为既定的事实是,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是对所有出口国家中最高的。2015年中国对美出口约4800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21%;中国从美国进口约1200亿美元,占全部进口的7%。

至于消费,因各大中城市房价的不断攀高,直接导致居民还在不断加杠杆。究竟消费增速还能提升多少、能不能抵冲投资增速下滑?又是一大疑问。

仔细观察2016年尤其四季度PPI走势并将其与经济数据对比,例如与工业增加值数据的对比,PPI猛烈上行9月由负转正,但工业增加值基本平走,就可发现“大宗商品”价格飞舞不是需求端拉动上涨的,而是供给端萎缩所致。而在去产能方面,煤炭价格暴涨,产量限制就放松,过剩产能依然还在。如此,随着下游企业煤炭库存的回升,未来供需关系边际改善,煤价就无法继续保持坚挺。因此,2017年下半年经济仍有下行压力。

这是央行面对的巨大考验。

(作者陈宪系东吴基金研究部总经理;许晖系交通银行票据中心高级经理)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