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亟待提速

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亟待提速

中国证券报2016年08月10日09:51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要健全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功能齐全和富有弹性的金融市场,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在去产能、去库存进程当中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彻底打破“刚性兑付”。

一段时间以来,“刚性兑付”成为金融市场的常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信用债券市场、信托产品市场等细分市场大多遵循这一“潜规则”。虽然有的产品出现某种程度的风险,但最终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得到兑付。分析人士认为,要健全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功能齐全和富有弹性的金融市场,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在去产能、去库存进程当中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彻底打破“刚性兑付”。

我国金融市场规模近年来以几何级速度增长,在庞大市场规模背后,“刚性兑付”带来金融资源分配不公、严重扭曲的现象。“刚性兑付”背景下,收益高、质量差的产品发行快,质量高、收益低的项目却被挤出市场,也提高了无风险收益率水平,且可能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比如近期某公司债遭疯抢,获超百倍认购,就是市场对于无风险收益率的盲目追逐。

在一个健康成熟的金融生态中,任何金融产品的发行方都存在风险甚至是破产的可能。实际上,自2014年出现首例债市违约,到2015年、2016年违约事件频发,债券违约已逐步经常化。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国内债券市场已发生18家发行主体债券违约事件,涉及债券数量36只、本金超过200亿元。这一数字几乎是2015年全年违约金额的两倍。

在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打破“刚性兑付”亟待提速。在此过程中,相关的配套措施和机制应加速推出。

一是加快国企改革,剥离其社会职能,明确禁止为企业发债提供隐性担保。当前信用债市场上的融资主体主要是资质好、评级高的国有企业,他们发行债券为基础设施项目筹集资金,具有“市政债券”属性,地方政府会给予隐性担保。同时,要加快建设现代地方政府债务体系,编制并公布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地方举债必须实现市场化。

二是在金融细分领域引入保证基金或风险缓释基金、商业保险、实行担保等措施。2014年12月12日,银监会财政部共同发布了《信托保障基金管理办法》,成立信托保障基金,这是一个成功机制,也是国际成熟市场的通行做法。目前,仅信托业理财设立了相关机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券商、资产管理公司、互联网P2P、众筹、私募股权等尚未引入这一机制。为此,应参照与借鉴信托保障基金机制,在所有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推行相关机制,建立风险隔离防火墙。

三是完善产品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全面的信息披露机制不但有利于投资者充分掌握产品结构和投资风险,还能促进金融机构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四是加强投资者教育,树立“买者自负”理念。一些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存在认识误区,将银行理财产品视作储蓄,选择性无视违约风险。对于投资者而言,不能迷信所谓的“刚性兑付”,“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原则是明确的。投资者在追逐收益率的同时,要对销售渠道、产品投向以及融资方实力等进行全面考量,对于所投资产品的合同条款更要仔细研读,切实维护好自己的利益。

打破“刚性兑付”是金融市场走向成熟和理性的必经阶段。在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的同时,监管层应早做应急预案,完善金融稳定机制,对市场进行监测和统一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的交叉传染。司法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司法程序和金融申诉机制,既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要科学合理判定买卖双方的责任。(陈莹莹)

[责任编辑:韩延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