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探寻“十三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的路线图

探寻“十三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的路线图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6月28日10:14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描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也引导着中国金融发展步入新的轨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了下一个五年中国金融发展的内在灵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积极打造绿色金融、开放金融、共享金融将构成中国金融发展新的运行轨迹,金融业只有按照新的轨迹,顺势而为,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服务于经济的特定作用!

探寻“十三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的路线图

陆岷峰1,虞鹏飞2[1]

(1.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00;

2.江苏银行南京中央路支行,江苏,南京,210000)

摘  要:在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科学地研判金融的运行轨迹,对充分利用金融资源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十分必要。“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将发生一系列新变化与新特征,伴之而来的中国金融生态环境也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对中国金融改革与金融稳定的协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以及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都提出了更髙的要求。通过改革来调节金融环节中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来促进实体经济的运行,成为“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发展中最核心的内容。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升级的高度来定位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成为引领中国金融业新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十三五;经济发展;金融改革

引言

自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整体处于下行的调整趋势中,经济增速从2007年的14.2%下降至2015年的6.9%。[2]为了化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短期增长压力、取得现代化建设的实质性成果,2016年开始的“十三五”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的五年。然而,在增长、转型与改革高度融合的新时期,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大,传统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低成本优势消失,深化改革所带来的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严重,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与新特征。而金融业作为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随着中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实体经济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中国金融生态环境正经历着深度的变革,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这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以及对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都提出了更髙的要求。但是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后工业化时代,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衍生出的定式金融发展理念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金融体系的总体低效与实现金融价值最大化亦相去甚远。如何应对经济增速回落必然导致的金融风险加剧?如何缓解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金融业态重构压力?如何在开放的经济发展中实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协调性作用,提高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上述问题成为“十三五”时期决定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改革创新的动态转型始终是推动经济金融向前发展的主题。“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的新变化也带来了中国金融改革内涵的重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五大理念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并将引领中国金融业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因此,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升级的高度来定位新时期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推进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金融制度改革、以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形成机制为基础的要素价格调控、以完善金融创新与防范金融风险为的重点金融体系重塑,是新时期中国金融发展与改革必须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1  “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环境新变化与发展新要求

1.1“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生态环境新变化

    “十三五”时期,在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以及国内经济转型的内外相互作用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增速放缓趋稳、结构优化调整、体制改革深化等新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与金融服务长期形成的传统体系定式造成冲击,一些结构性矛盾不可避免地通过金融生态环境的转变所反映。

1.1.1 宏观经济的结构性转轨加剧了金融风险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改变投资与出口驱动的中低端模式,向质量效益性增长转变。经济转轨必然导致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引发新一轮的金融风险问题。一方面,在经济结构性调整过程中,由政府的前期投资产生的大量隐性担保逐步消除,形成巨额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当部分的地方债风险难以释放,将逐步转化为金融机构的风险;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进而引发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增加的风险。长期以来,以政府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伴随着过剩产能的不断积累,其中钢铁、煤炭等重工业领域尤其严重,产能利用率与美欧及部分新兴经济体(平均产能利用率83.4%)相比处于低端水平(2014年仅为78.7%)。在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条件下,产品价格下跌、销售困难,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银行难以收回贷款,严重时将引发大范围的金融风险。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12月,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12744亿元,连续17个季度增加,不良贷款率也升至1.67%的水平,较年初增长了0.38个百分点。而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工业产量的下降同样降低了工业设备的结构性需求,实体经济面临产能出清的缓慢调整,经营环境的恶化将继续影响银行等机构的经营效率,金融风险呈上升趋势。

注: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

1.1.2 经济增速放缓导致货币信贷增速回落、利率水平整体走低

“十三五”期间,在供给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人口红利由正转负,需求端投资需求全面减速、消费增速趋势性放缓、外需动力不足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将经济增速换挡回落并逐渐趋于稳定,由过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变为6.5%~7%区间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的回落将导致货币信贷与利率水平出现新的变化。一是货币信贷增速出现明显的回落态势。将广义货币供应(M2)维持在一定的增速水平可以有效地形成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的稳定。截止2015年末,M2余额139.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3]按传统方法计算,M2增速目标≈GDP增速目标+CPI增速目标+2%,实际值与目标值上下波动不超过1%。若按“十三五”经济增速目标6.5%~7%(取7%),CPI增速不超过3%(取3%)来计算,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M2的年均增速将维持在12%左右,低于“十二五”M2的年均增长水平。二是我国整体利率水平将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国内利率的走势受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尤其是受净储蓄人口(35~59岁人口)与净负债人口(20~34岁人口)对比关系的影响。“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速下滑导致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净储蓄人口相对净负债人口上升,预计净储蓄人口与净负债人口比将从2015年的1.7逐渐升至1.9左右的平均水平,导致我国利率中枢继续下移。

1.1.3 经济体制优化促使金融市场化成改革核心

资源配置由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向决定性作用转变,是“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政府干预的过多将导致监管不到位与资源浪费问题,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受到挤压,价格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因此,在微观领域,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成为金融体制改革将逐渐形成,金融资源的配置趋于市场化主导。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与差异化的银行体系,在市场的作用下,促使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逐渐从钢铁、煤炭、机械制造等产能相对过剩的重工业流向经营效益高、发展潜力好的科技产业。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资金存量得以盘活,有助于释放金融活力,提高资本运用效率,促使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达到帕累托最优。

1.1.4 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金融机构服务重心转移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结构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调整上。产业结构上,以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模式的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消费结构上,形成以现代化服务型消费为主导的消费格局的需求不断增大,扩大个性化、信用型的服务消费市场成为引领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石,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带来金融业态的转型与服务重心的转移。第一,服务业占比的持续提高,颠覆了银行类金融机构依靠重工业、建筑业、大项目、高投入的传统规模决胜策略,前期的重工业信贷投入甚至有可能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在国家政策与经济增长模式的驱动下,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来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为实体产业提供信贷、资产管理与风险管理的综合服务成为新时期金融服务的重点。第二,随着居民收入与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个人金融业务将逐渐受到重视,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空间逐渐扩大,尤其是适应个人消费者的信用消费、智能消费业务将成为各大商业银行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此外,现代服务型消费格局的形成将催生新的金融模式,其中消费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将成为弥补消费者小额消费需求的战略先手。

1.1.5 共享经济的发展引领普惠金融进程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向医院结构的转换,城乡发展差距缩小态势逐渐显现,中国经济发展福祉将由非均衡型向共享型转变。十八大以来,均衡化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水平远超GDP。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GDP增长6.9%,而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十三五”期间,共享经济的发展蕴含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与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思路。与此相对应的共享金融与普惠金融理念也更加重要。一方面,新时期金融改革的着力点在有效地支持共享经济的发展。经济各部门中,金融与非金融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的,金融部门的利润来源于实体经济的交易,实体部门的发展依靠金融资源的支持。因此,共享经济理念驱动下,金融发展也将“脱虚向实”,逐步回归于实体经济共赢发展的道路,使更多的微观主体与经济主体充分享受金融发展的成果,促进实体部门发展的结构化完善。另一方面,普惠金融发展还在于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均衡与多方共享。新时期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重点内容是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支持的技术手段弥补金融服务与金融功能的短板,构建以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为核心的新金融,创新更偏向于小微客户的金融产品,实现金融市场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1.2环境变化对中国金融体系提出新要求

金融的发展变化始终以经济的统筹发展要求为前提,只有准确把握经济系统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要求,才能理清金融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与目标定位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金融体制与发展理念难以适应经济增长的更高要求。

1.2.1 金融改革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协调性要求更高

“十三五”期间,从根本上解决金融脱实向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金融结构扭曲等问题亟待加强金融体制改革。而一般来说,金融体制的改革在给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巨大转机的同时,往往还需要一种方向性的稳定因素来引导,以避免金融失控与金融冲突。因此,如何在深化金融改革过程中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最大化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终目标,很可能成为“十三五”经济社会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定性推手。一是以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改革,构建与创新驱动相适应的金融体系。金融创新是金融改革的逻辑起点与重要引擎,在“十三五”发展的新阶段,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主的金融市场化改革将成为金融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的“开放性金融体制建设、金融机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金融工具创新、利率汇率市场改革”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十三五”期间金融改革的创新目标与方向。通过创造商业性金融、开放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合作性金融的合理分工模式来完善金融体系,促使金融服务激发经济活力。二是以金融监管维持金融稳定,构建安全的金融体系。从发达国家金融发展的历史经验看,金融创新发展必然带来减少管制,然而管制放松并非不要管制,而是监管的完善。金融改革的有序推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需要金融监管形成合理的约束激励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十三五”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必然要求金融监管体制主动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全力维护金融的稳定,必须通过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与完善,用市场化与开放化手段强化监管,注重于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接轨,“实现金融风险监管的全覆盖”,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1.2.2 金融服务效率与风险管理能力的统一性要求更高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增大,对金融部门与金融服务提出了各种新要求,其中最核心的是中国金融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的提高与金融体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其一,在金融服务效率方面,经济结构的优化要求金融服务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作用。若以一单位GDP所需要的货币来衡量,中国目前的宏观金融效率偏低,2014年中国M2/GDP达到193%,是美国指标的一倍左右,相较2000年提高了54%,过低的金融服务效率难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地支撑。因此,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转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必要加快金融服务从追求规模扩张向追求效率提升转变的步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金融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严控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行业的融资,加强高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与小微、农村、绿色产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其二,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如何有效解决经济转轨期引发的新一轮金融风险问题也是确保金融服务效率提高、维持金融环境稳定协调的重要前提条件。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的风控能力较弱,一方面,风险管理工具不全,利率、汇率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缺乏,难以有效发挥避险功能;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不完善,行政干预与政府隐性担保导致风控机制薄弱。“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走弱,防风险问题对金融体系提出高要求。因此,加强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成为金融改革的重点内容。加强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与信息科技安全系统建设,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科学运用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此外,金融机构从帮助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经营风险的角度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也是金融机构提高风控能力的一种表现。

3  “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发展新特征

如何通过金融改革调节金融环节中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来保障经济运行,始终是在金融发展理论中最核心的内容。不同时期,宏观经济环境与经济发展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具有不同的内涵与特征。“十一五”时期的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在于完善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十二五”时期的中国金融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注重金融机构的体制完善;而到“十三五”时期,中国金融发展的方向从关注微观的金融机构转向了关注宏观的金融体系,按照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来建立金融体制,健全货币机制,完善资本市场,深化金融监管。

3.1新核心:明确金融服务实体的本质定位

“十三五”时期,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对于金融服务而言,经济为本、金融为末,金融服务实体的准确定位是发挥金融真正作用的本质要求。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在宏观经济持续走好的环境下得以飞速发展,各种创新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层出不穷。然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却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2014年中国一单位GDP所需要的货币近200%。金融系统内大量闲置资金的循环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容易造成资产泡沫。因此,“十三五”规划中建议将金融改革的重点回到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上来,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服务效率。未来,金融服务实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合理利用金融资源,充分发挥信贷杠杆作用力实现宏观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二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发展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三是坚持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向专业化、高价值、生产性方向延伸;四是发挥资金优势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集成创新、规模创新与技术再创新,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五是服务于深化国企改革,引导资本投向关系国家经济命脉与国家安全命脉的核心领域;六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安排金融资本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制造业的细化分工与质量提升。

3.2新提法:金融风险的监管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对金融系统的协调性要求更高,改革并逐渐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防范偶发性金融风险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金融发展一般都具有机构种类繁多、产品结构复杂、交易频繁、流动性高、范围广等特点,容易造成大范围金融风险外溢。因此需要适当的监管体制对金融体系形成合理约束,促进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2003年形成的“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制度重点进行合规监管,对规范金融市场、维持金融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也逐渐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通过提高监管标准来完善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然而,随着金融开放与金融混业发展的深入,国内资本市场波动剧烈,现行的分业监管体系与现代金融发展体制不相适应。此时,通过改革保障金融稳定,建立一个风险全面覆盖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因此,为了协调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大趋势,中国金融改革必须以提高全面监管的有效性作为工作的重心,秉承依法监管、民主监管、合理监管的理念,建立一个能够同时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进行统筹协调的监管机构,来迎接“大监管时代”的到来。

3.3新趋势:构建与开放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与《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相比,《“十三五”规划》中更加重视对开放性金融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这一方面反映出“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新挑战与突出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深刻变化,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压力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十二五”时期,中国发展面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在于防范外部风险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而随着危机影响的逐渐消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成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贸易格局更加复杂,如何通过构建外向型金融体系在新的环境中抢占国际市场成为“十三五”中国对外经济的战略重点。此次《规划》中,扩大金融业的双向开放别多次提及,足以体现政府对对外金融发展的重视。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双向开放的金融体系有利于充分发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互补功能,更好地支持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一是本土金融机构利用长期积累的资金对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兼并重组,拓展海外金融业务;二是降低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利用外资发展国内金融。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明确提出“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显示出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的重大决心。

3.4新亮点: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进程

互联网金融被首次写入国家发展五年规划中,要求“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成为“十三五”规划的一个新亮点,标志着互联网金融发展迈入新的时代。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弥补了中国传统金融业的在服务小微、服务个人消费者领域的空白,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模式,对于形成高效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意义重大。据iiMediaResearch的研究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6月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网民渗透率已高达68.1%。[4]随着“互联网+”计划成为国家战略,“十三五”规划从政策上引导和规范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以P2P网贷发展为例,根据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2015年全年的累计成交量达到9823.04亿元,较2014年全年增长288%,历史累计成交量超过13万亿元,P2P网贷正逐渐成为金融消费者最主要的理财方式之一。[5]预计到“十三五”时期,随着监管层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规范性要求的提高,P2P网贷成交量将保持年均120%左右的增长速度。除此之外,互联网众筹、互联网理财等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迅猛,也逐渐成为全行业新的爆发点。“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发展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规范性与创新性要求更高,互联网金融在支持小微和促进消费升级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推动金融服务实体、服务群众的普惠化进程。

3.5新常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十三五”期间,民间资本加速流向银行业成为金融改革的常态化趋势。引入资金、打破垄断、优化竞争,一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改革的重要方向。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便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进外向改革的很好例证。“十二五”期间,邮储银行成功实现股份制改造,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股权改造工作业基本完成。民营银行试点工作也正式启动并取得历史性突破,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首批5民营试点银行已顺利开业。除此之外,还有33家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7家民营金融租赁公司以及2家民营消费金融公司。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民间资本在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以及信托公司中的资产结构比例已分别达到56%、85.6%、72.1%和45.1%。此次“十三五”规划中,“扩大民间本进入银行业”的出现更体现了政府放开金融准入管制、建立更具差异性金融体系的决心以及服务中小、服务农村的用心。未来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有更多的民间资本以新设机构、存量股权优化等不同形式进入银行系统。民营银行的加速发展,能更好的为特定区域、行业及人群服务,以完善金融市场的建设。

3.6新布局:绿色金融加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绿色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而绿色金融则成为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快速发展同生态环境间矛盾问题逐渐凸显,世界银行、联合国等机构连续出台多份环保政策及指导文件,各国政府纷纷响应并积极推行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发展。据统计,全球每年在清洁能源开发与应用的投资高达5000亿美元。为了顺应全球绿色经济金融的发展大势,抢占绿色产业制高点,中国主动转变粗放式发展模式,将环境保护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层次。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4年9月印发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着重强调加快绿色、环保产业的健康成长。2014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指出,应贯彻可持续、生态和谐的发展理念,利用金融的信贷功能驱动生态经济、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则强调,“十三五”期间经济目标的实现应基于绿色发理念,提出要“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区别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传统经济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全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关注资源合理配置、环境有效治理,引导各方经济主体追求社会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金融机构加快融合绿色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相契合,既能有效降低因片面放贷造成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还有利于优化金融结构、升级经营模式、构造新型核心竞争力,绿色金融发展进程将逐步加快。

4 “十三五”时期中国金融发展目标与方向

4.1“十三五”时期中国金融发展的目标

4.1.1 金融业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种类齐全、分工明确、内外联动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实现区域性金融业协调发展,东西部差距持续缩小,金融对于支持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力度加大;全面降低融资成本,实现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相互协调,迈入直接融资大时代;金融创新加速深化,金融体制、金融产品以及互联网金融模式突破发展,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得以大幅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大进展,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发展;统一化金融监管框架初步建立,银行业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得到有效化解,金融市场回归理性;社会征信机制基本建立,信用体系更好的发挥促进金融稳定的作用。

4.1.2 银行业发展目标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稳步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继续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步伐,民间资本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银行机构资产结构中的占比显著提高;实现银行信贷的增速的稳定,扩大对农业、服务业等薄弱领域的政策性优惠利率贷款投放力度,减少小微融资成本;银行加快金融创新,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拓展表外业务,拓宽融资渠道,实现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比例的显著提高,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4.1.3 证券业发展目标

资本市场加快发展,顺利实施主板IPO注册制,降低公司上市门槛,加快新三板分层与转板制度建设,适时推出战略新兴板,基本形成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境外市场与战略新兴板互为补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债券市场制度的建设,提高债券市场融资的比例,同时深化债市开放,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范围,放宽准入条件;鼓励上市企业扩大再融资,保持上市公司数量与融资规模的稳定增长;建立更科学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

4.1.4 保险业发展目标

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这两个反映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不断提高,到“十三五”末期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初步建成覆盖面广、渗透度高、功能齐全、充分竞争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基本建成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引导带动更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保险的综合服务功能,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完成大病保险的全覆盖,减轻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基本建成巨灾保险制度,完善保险制度体系。

4.1.5 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目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国基本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的发展要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功能得到完善,各行业信用信息、个人信用信息以及各部门信用信息全面整合、互联互通,形成全社会、全行业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信用信息的公开与使用制度得以完善,信息安全与信息使用率提高;完善社会信用的奖惩机制,建立失信黑名单,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

4.2“十三五”时期中国金融发展的方向

未来的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肩负着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的历史重任。然而,小微金融、农村金融等问题依然存在,金融资源错配矛盾的不断加剧导致实体经济“资金缺血”现象严重。因此,稳步推进金融改革,提升金融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契合度成为“十三五”时期中国金融发展的应有之义。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向实体企业,必须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本质定位,将五大理念贯穿于金融改革的全过程。

4.2.1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深化金融创新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十三五”期间确保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支撑,也是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而培育经济增长动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创新发展,必须依靠金融体制与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投融资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第一,实现金融创新的顶层设计在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金融市场新秩序。“十三五”时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方向是建立一个业态分工明确化、产品服务多样化、市场竞争合理化的现代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主要围绕货币政策调整、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改革、资本账户的有序放开、顺应混业经营发展趋势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等方面进行展开,改革的核心则在于通过制度完善降低交易成本,增加鼓励金融创新的环境与制度供给,更好的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第二,实现金融创新的基础建设在于融合技术创新,提高金融产品、服务的效率。发挥金融创新功能、培育金融发展动力的关键在于确立现代金融科技管理理念,以技术创新带动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通过电子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技术手段,统筹安排金融电子化、金融智能化以及金融信息化进程,在融合创新的基础上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弥补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金融资源浪费。尤其随着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以及“互联网+”战略的纵深推进,加快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4.2.2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构建平衡统一的现代金融体系

注重发展的协调性,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升发展整体效能的内要要求,而金融的协调发展则是实体经济协调的重要保障。走金融协调发展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大关系,注重金融资源供需协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协调以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关系协调,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增强全面进步的发展后劲。

第一,注重资金的供需协调,提高金融资源利用率。提高金融资源供需结构协调性的关键在于加强金融的供给侧改革,建立有效的市场出清制度与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确保市场化手段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金融部门应积极适应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以促进产业机构优化调整为目标,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细分领域,加大对低碳经济、科技产业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资金支持,促进金融与产业经济的同步发展。同时积极加强对三农、小微、西部等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扶持,推动金融的供需匹配。

第二,注重创新与监管的协调,维持金融环境稳定。在科学合理的监管框架下进行金融创新是新时期金融改革的基础要求。加强金融监管的完善与加快金融创新发展并不矛盾,金融创新需要金融监管的保障,金融监管需要适应金融创新的要求。建立与金融创新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互补制度的建设,实现金融治理的现代化与国家安全全覆盖。

第三,注重融资结构的协调,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统一互补的市场体系。优化金融市场融资结构的关键在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创新直接融资模式。目前,我国融资结构总体上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银行业。因此,“十三五”时期,应以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大方向,加快A股上市注册制改革的步伐,规范发展新三板,在合适的条件下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功能齐全的资本市场。

4.2.3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经济

绿色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形成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为主的空间格局与生产方式是“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经济对投资的需求极大,因此要实现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发展绿色金融,通过生态化金融制度安排,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向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

第一,建设绿色金融体系,充分发展金融市场支持绿色产业融资的基础功能。“十三五”发展绿色金融的着力点在于金融支持绿色产业与绿色经济。据国家环保部预测,“十三五”期间,国家对于环保的投入总额有望突破17万亿元。以绿色金融助力绿色经济发展,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完善绿色信贷体系,建立以绿色环保为标准的评级制度,充分发挥绿色征信对于环保产业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法律制度,明确绿色债券的分类标准与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合规性界定,以确保处于起步阶段的绿色金融产业发展的可持续。

第二,创新发展碳交易市场,形成新型碳排放权投融资机制。科学的低碳发展是将绿色金融发展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在环境污染容忍度下实现高收益。这就要求中国金融市场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在治理污染方面的重要作用,用市场化手段发展碳商品,在新市场实现新融资。既可以通过收取以价格为基础的环境税,也可以通过以数量为基础的碳排放许可证交易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实现生态保护。

4.2.4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走开放型金融发展道路

开放发展是基于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潮流,拓宽经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十三五”经济的开放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步伐,扩大金融业的双向开放、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实现国际国内要素的合理流动。

第一,推进金融业的双向开放,提高国际国内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双向开放是实现金融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统一。一方面,有序扩大金融服务业地产对外开放,适时适度降低银行、证券、保险的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以及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提高金融业服务效率的同时,确保本国金融业的稳定;另一方面,逐步放开国内金融资本的跨境流动,改进境外投资限额,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促进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同时,稳步放开人民币资本账户,扩大人民币直接结算范围,提高交易效率。

第二,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促进银行业结构的合理完善。构建一个产权明确、组织协调、合理竞争的服务体系需要畅通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提高民间资本在银行资本中的占比,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改制重组,合法合规进行市场竞争,实现民营银行的常态化,促进小微融资问题的有效缓解。

第三,顺应金融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积极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支持发展中国家参与国家金融合作,在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过程中争得发言权,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全球金融决策中的国际影响力。

4.2.5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建立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关系,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共享需要金融共享的保障,建立普惠金融的长效发展机制,尤其关注“长尾金融”客户群,让每一个体都能以合适的价格获取优质服务。

第一,加强金融支持“三农”、小微等薄弱环节的力度,扩大金融服务面。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在于让社会各部门、各环节能够公平地获得金融资源,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以往的过多的政府干预导致金融资源分配不均,小微企业与中西部发展存在一定的金融抑制现象。“十三五”期间,应逐渐扩大对小微、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的金融服务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基础金融服务设施,着力降低小企业融资成本。

第二,发展小型金融服务机构,完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扶持小微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发展多业态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与市场体系,尤其是要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建立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机构市场,整合金融资源参与扶贫。此外,在保险领域,加强现代农业保险制度,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探索交易性、社会化的市场机制。

第三,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拓宽普惠金融渠道。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就带有天然的普惠性质,低成本、高效率以及广覆盖的特点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各阶层消费者的金融消费需求与资金需求。在共享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应将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与规范互联网发展相结合,继续以服务弱势群体为本。尤其是要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步伐,加快网络建设,尽块夯实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普及互联网金融消费意识,实现农村金融发展的新突破。

5 结束语

总之,现代经济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的特殊作用,而对金融的发展趋势进行精准判断又是充分发挥金融作用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将成为经济从低谷走向高峰的巨大驱动力,金融供给侧改革则构成了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描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也引导着中国金融发展步入新的轨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了下一个五年中国金融发展的内在灵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积极打造绿色金融、开放金融、共享金融将构成中国金融发展新的运行轨迹,金融业只有按照新的轨迹,顺势而为,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服务于经济的特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骏,邢科.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和金融改革——“十三五”期间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逻辑和重点问题[J].上海金融,2015(5):3-7.

[2] 陆岷峰,虞鹏飞.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5,35(1):3-9.

[3] 国际金融论坛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中金融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1):3-11.  

[4] 王国静,田国强.金融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2014(3):20-34.

[5] 杨友才.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金融发展门槛变量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4(2):59-71.

[6] 陆岷峰,陆顺,汪祖刚.新常态背景下民间资本管理体制改革构想[J].河北金融,2015(2):8-14.

[1]  者简介:

陆岷峰,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南京)秘书长、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教授、博士;

虞鹏飞,供职于江苏银行南京中央路支行,南京财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3]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4]    资料来源: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报告(案例)》

[5]    资料来源:网贷之家、汤灿咨询《2015年中国网贷行业年报》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