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学者呼吁可积极推动“金融大部制”改革

学者呼吁可积极推动“金融大部制”改革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6月22日20:18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积极推动“金融大部制”改革,建立起统一的金融监管委员会,全面负责统筹协调整个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有序运行,是中国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

北京(CNFIN.COM/XINHUA08.COM)--中国金融如何助力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是目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大议题。6月22日,该主题的研讨会暨《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专著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行。该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国际货币所研究员马勇在其20多万字的研究分析中得出结论,积极推动“金融大部制”改革,建立起统一的金融监管委员会,全面负责统筹协调整个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有序运行,是中国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

马勇认为,过去40多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史表明,在传统的宏观货币政策和微观金融监管之间,存在一块理论和政策实践上的“空白地带”,这一“空白地带”到处潜伏着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各种因素。因此,如何溯本清源地革除理论上的误区和实践上的积弊,全面重建有助于实现经济和金融体系共同稳定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成为摆在研究者和决策者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这本《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认为,一个完整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应该包括以下三大基本模块:一是发现风险,即探测系统性风险的早期预警系统,这一体系有助于政策当局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为后续的宏观审慎决策和工具运用提供依据;二是管理风险,即对正在发生的风险进行纠正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基于总量调节的货币政策工具、基于结构调节的金融监管工具以及其它工具(如财政、税收工具等)构成;三是减轻影响,即控制危机成本和影响的危机处置方案,该方案提示政策当局,一旦面临突发性或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机时,应该采取何种政策及时遏制危机和恢复稳定。

马勇认为,在上述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中央银行可以在一个全周期视野下,通过纳入对金融稳定的整体考虑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货币政策主要致力于解决“总量失衡”问题不同,金融监管政策更擅长解决各种“结构失衡”问题,如特定领域的信贷泡沫等。汇率政策在促进金融稳定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资本流动的管理和防止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传导等方面。对于财政政策而言,财政部门可以通过调整房地产交易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利息税等方式调节特定领域的失衡问题,从而在促进结构性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独特作用。此外,欧债危机表明,国家财政的中长期稳健性对于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而且大部分金融危机造成的成本实际上最终也是由国家财政来买单,因此,财政政策在一个整体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是不可或缺的。

贯穿《金融稳定与宏观审慎》全书所谈论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所关注的风险,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此,马勇认为,推行“全口径监管”势在必行。所谓“全口径监管”,是指除银行类金融机构外,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影子银行”等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各种“类金融产品”,都应该纳入监管范围。在监管体制方面,为避免“多头监管体制”下的“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等问题,必须对原有分立的监管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建立起统一的监管体制。统一监管体制不仅与“全口径监管”的现实需求相匹配,而且在监管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敏感度方面也具有突出的优势。在下一步改革中,可积极推动“金融大部制”改革,建立起统一的金融监管委员会,全面负责统筹协调整个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有序运行。

马勇博士是目前国内知名的年轻学者,在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2008年以来,他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10余项,还曾获得过2014年“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