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投资理财 > 互联网金融滋养“三农”大地

互联网金融滋养“三农”大地

金融时报2016年05月09日10:29分类:投资理财

核心提示:贷款难、贷款贵甚至无处贷款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地区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脱贫致富的重大障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意味着农村金融市场仍具非常大的拓展空间以及吸引力。

目前,中国有2000多个县、8亿多农民,这是个庞大的市场。这个市场中享受的金融服务如何?有这么几个数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6.4万亿元,在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中的占比达28.1%;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某项调查显示,中国农村中16.8%的人认为需要钱,56.8%的人表示资金很紧张,而农户认为农村贷款不便利的占69.6%;与之形成印证的是,《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截至2014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为19.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不到23%,农村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仅为54%。 

这意味着大量的农村缺乏最基础的金融服务。贷款难、贷款贵甚至无处贷款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地区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脱贫致富的重大障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意味着农村金融市场仍具非常大的拓展空间以及吸引力。 

互联网金融在发力 

走在全国县乡街头,经常能看到京东、阿里的刷墙广告,两家公司也从不吝啬表达对于“三农”金融的“野心”。去年,蚂蚁金服旗下蚂蚁小贷发放出第一笔面向农户的信用贷款,京东金融今年1月宣布与某财险公司合作,还申请成立小贷公司,目标都指向“三农”。广袤的“三农”领域,正吸引着各方势力的进入。 

“由于互联网信息化在推进,移动支付场景在普及,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正在走进千家万户,利好‘三农’的政策不断铺展,使得像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近年来纷纷抢占农村金融市场,瞄准这片蓝海。”同样致力于“三农”金融服务的沐金农公司创始人王曾告诉记者,不仅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供销社等都开始加大力度进军农村金融市场。 

面对“劲敌”,王曾认为,首先应不惧怕,要形成自有的体系和独具竞争力的模式,其次希望通过合作达到共赢。据了解,目前开展“三农”金融的模式主要有四种——直营、加盟、纯线上、龙头企业打通上下游开展产融结合。 

那么,互联网金融在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中有何优势?此前宜信普惠联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四川农村金融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农村信息化快速推进,“互联网+金融”将有力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具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极大的潜力。调研发现,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已逐步普及,68%的受访者使用互联网,且智能手机移动上网占比更高。互联网产品销售服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缺口,农户对拓展农产品销售和技术方面(包括技术培训、专家指导和农业咨询)的互联网服务需求都非常大。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表示,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另一个是农村和农业信息化,互联网正迅速地与绝大多数传统产业融合,并持续改造传统产业。 

这两点王曾在实践中也颇有感触并据此确定了展业目标,其一,前期主要做“富农”,即适度规模经营、有一定资产占有的农业经营主体;其二,着重互联网技术研发,力争实现智能化放款,并通过大数据的积累获取行业标准曲线,进行行业动态评分系统的评分。“我们公司收入最高的就是那些技术人员了。”王曾笑言。 

农村金融痛点多 

从事农村金融的人都有体会,获客成本高、抵押物不足、农业生产周期长等不确定因素较多等等,这些都制约着涉农金融的发展。 

对于农村金融的痛点,王曾归纳为三点,其一,农村传统机构效率低下,线上理财平台亟须优质投资标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审批流程冗长、放款效率低下、资金供应不足;农村典当行、互助会自有资金不足、风险控制水平落后、无法跨区域配置资金;农村个人放贷、熟人借贷规模小、合规性差,不确定性高;互联网金融平台流量成本高企,亟须拓展优质标的以满足线上投资人需求。其二,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量资产无法获得有效识别和合理定价。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消费性金融需求在现有体系下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原料、农机采购、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生产性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信用基础设施差、风控成本高,优质资产很难被有效识别和定价。其三,农村千差万别,大量资产无法有效获取。不管是社区场景还是供应链场景或是互联网B2B等场景,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资产获取都相对困难,不易获取相应的资产资金管理体系。 

宜信普惠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金融需求向规模化、长期化、多样化的转变,给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 

正如白皮书调查显示,农村金融市场格局并未根本改变,除了私人借贷外,正规的农村金融市场仍然由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主导,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大多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农业经营主体期望能够进一步增加贷款品种、增加农业贷款额度、合理设定贷款期限、给予优惠利率、降低贷款门槛、提高办贷速度等。 

打造差异化的涉农金融服务体系 

事实上,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之际,各机构开展的互联网金融助农实践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吻合,不同类型的机构有机会因地制宜建立起差异化的涉农信贷管理体系,才有可能为农村金融服务带来转折性的变化。 

比如,宜信表示,基于前期积累的农业大数据资源,将在农业产业链金融及农村移动金融创新等领域进行探索,希望满足地方性的农资企业、农业产业链条上经销商、农户等全方位的金融需求。 

“我们公司首笔获得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项目的农户,最近已准时完成还款。”王曾告诉记者,2015年9月,沐金农发布了第一笔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项目,这是自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以来,互联网金融首笔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该借款农户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该市也是中国第一个确权颁发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的地方。王曾认为,未来移动化、流程化、便捷化、智能化、场景化是“三农”金融的破局之道。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