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投资理财 > 一个中国邮票“玩家”的财富炼成记

一个中国邮票“玩家”的财富炼成记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5月06日18:37分类:投资理财

核心提示:“时间是对收藏最好的考验,有价值的藏品终将远离炒作,回归理性。”邓亚明呷了一口茶,悠然说道。

新华社记者壮锦 刘海 杨华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初夏蓉城,午后阳光已经收敛,邮票藏家邓亚明(化名)坐在文殊坊街边,看游人如织,品春茶飘香。在成都这条有名的古玩字画街上,他经营着一间门面,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邮票收藏投资者询价问票。

176年前的5月,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在英国诞生,人们贴上它就可以寄出一封书信。时至今日,“黑便士”已成为世界珍稀邮票。邮票已不仅仅是一种邮资凭证,它记载着历史,也创造着财富。在今天的中国,邮票投资完成了从集市交易到电子交易的“华丽转身”。

49岁的邓亚明不会想到,30年前的一个爱好会成就他现在的事业。而今行走在实体市场与电子交易平台之间,从容应对市场风云变幻,邮票“玩家”邓亚明的财富故事更加精彩。

尽管邓亚明已把店里的事情安排妥当,想在阳光下偷得一时清闲,但身旁的手机还是不断地响起,大多是来问有没有某种邮票。邓亚明接电话时眼珠飞快地转着,有的电话他很干脆地回答说没有,有的则答应试着去找一找,更多的是让电话那头的人亲自来看一看。

“现在有手机,可以随时联系。以前连电话都没有,都是面对面地看票,看上眼的就直接交钱拿货。”邓亚明放下电话,对谈话被电话打断表示些许歉意。

邓亚明口中所说的“以前”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他还是“小邓”。在位于四川省会——成都的城市中心腹地,一条自发形成的邮市在暑袜街沿街铺开。卖家从建于1937年的老式邮电局大楼里排队买进新发行的邮票,根据市场需求加价卖出,同时,把一些从各地收集来的零散邮票堆放在塑料布上,供普通集邮爱好者选购。

“当时集邮就是一个爱好,大多时候是去地摊上寻找发行量少、不容易收集到的单票,补齐自己的套票,有的套票中的某一张单票,发行量不过两、三百万张,很难找到。能找到,配成套,就非常幸运了。面值8分的稀缺单张通常要卖到好几块钱。”在邓亚明眼中,这就是集邮最初的乐趣。

光有乐趣还不够,不到20岁的邓亚明正值血气方刚之时,一有空就泡在邮市上,跟着一帮前辈见识到了一张邮票是如何从街头到街尾,身价由几元涨到十几元、甚至百元。他一边潜心学习邮票的知识,一边自己尝试进行投资。

“要判断邮票价值,靠的还是经验。当时一套邮票的发行量不像现在是及时公布,一般要等半年多,有的甚至一年过后才知道,所以无法根据发行量来判断邮票价值。”每当有新票发行的时候,小邓就凭借前辈传授的经验,从题材、时代特性等去判断投资价值。

“1986年发行的木兰小型张,本来木兰就属于珍稀濒危植物,邮票色彩鲜艳,画面精美,面值2元,与当时物价相匹配,而过后才知道发行量不到500万枚,几年后就翻了几十倍。”

邓亚明说:“而且买票的渠道也在积极拓宽。当时,像成都这样的大城市,很多新发行的邮票不好买,有的人就干脆花点时间、花点路费到附近的县上去收,8分钱的面值1毛钱收到手,到成都就变成了1毛6,如果再能往上海、北京这些大地方去,那更是翻倍。”

基础好、热情高、增值快,邮市进入“买到就是赚到”的火爆时代,小邓也在磨炼中逐渐成长。到1991年,只要自己看准的邮品,邓亚明已可以非常从容地用2000元购买100张一盒的整盒邮品,而这盒邮品在两周之后,就飙升至4000元。

火爆的邮市也让“邓亚明”们由最初的沿街为市转到了逐渐兴起的邮票市场,相对规范的实体市场让他们如鱼得水,推动着邮市的持续火爆,而这样的火爆一直到1996年。

“此后,邮票发行量开始增大,一套邮票发行几千万、甚至上亿张,加上前几年的跟风炒作,使得一些邮品远超其基本投资价值,走下坡路是迟早的事。”邓亚明说。

市场的沉寂在呼唤创新的交易模式,更透明、更具公信力的邮票交易平台呼之欲出。2014年8月,继北京、南京、长沙之后,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邮币卡交易中心上线运营。

“在实体市场,邮票的品相不好把握,价格不透明;在交易中心平台,我们有专人负责保管、鉴真、评级,而且成交价一目了然。这样的交易渠道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更有保障。”交易中心负责人陈玮建说。

邓亚明进入交易平台以来,他切身体会到信息时代、网络平台所带来的诸多好处。“比如,我需要一个邮票品种,在实体市场上不容易买到,通过这个平台提交申请,有货源的卖家就可以申请上市,在平台上竞价交易。相反,如果一个票品要挂牌交易,通过中心发布消息,其他拥有同样票品的收藏人士也可进行申报上市出售。”邓亚明觉得,有了这个平台,自己所持有的邮品就是资本,可以根据市场供需情况主动出招,改变了过去被动局面。

现在,邓亚明已不再紧盯着邮票本身。去年底,他以90万元从外地收到一件已经破烂不堪的邮封,信封上贴有一枚“赣西南赤色邮政”邮票,还加盖了沿途10余个不同交通站的邮戳。

他判断,这是上世纪30年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一封家书。“这已不仅仅是张邮票,而是可以成为文物的收藏品。”邓亚明对自己的眼光非常自信。

“时间是对收藏最好的考验,有价值的藏品终将远离炒作,回归理性。”邓亚明呷了一口茶,悠然说道。(完)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