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投资理财 > 政策利好频出 农民还需怎样的金融服务

政策利好频出 农民还需怎样的金融服务

金融时报2016年02月04日10:13分类:投资理财

核心提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到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及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金融支农多次被提及。一些专家认为,目前金融支农的难点和重点是提高效率。那么,进一步提高银行服务“三农”的效率,真正了解“三农”需要怎样的金融服务——正在成为有效的工作切入点。

1月下旬,福建省迎来近10年以来最强冷空气,连续多天的冬雨更让农田里显得泥泞不堪。 

不过,寒冷的天气并没有给农民出售农产品带来太大影响。在建瓯海西蔬果茶交易中心,记者看到,一箱箱包装整齐的冬笋正准备发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建瓯市徐敦镇富头村村民吴木婢告诉记者,随着春节临近,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也比平时高出不少。 

“近两年农民真正赚到了钱,所以种地积极性蛮高。”吴木婢说,“今年我还打算通过电商渠道进一步提高收入。” 

1月27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再次聚焦“三农”,“互联网+现代农业”成为亮点之一。 

事实上,纸上的“亮点”已转化为现实的行动。海西蔬果茶交易中心负责人雷禄鑫介绍:“最近两个月,一些种植大户已开始运用电商手段,我们也在努力推广。” 

一些银行也已注意到上述变化并积极介入。“我们正着手利用建行旗下的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当地农户销售农产品。”建行建瓯支行行长练蔚焕说,“我们要让金融服务跟上变化,真正满足农民需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到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及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金融支农多次被提及。一些专家认为,目前金融支农的难点和重点是提高效率。那么,进一步提高银行服务“三农”的效率,真正了解“三农”需要怎样的金融服务——正在成为有效的工作切入点。 

农民需要什么? 

晚上19点,海西蔬果茶交易中心仍灯火通明。一堆堆刚刚挖出的冬笋在经过工人筛选后,按个头大小被分类包装。“几个小时后,才是市场一天中最热闹的时点。”吴木婢对记者说,“那时候,来运送竹笋、锥栗、花菜等当地特色农产品的运输车将挤满整个市场。” 

其实,除种植户外,吴木婢还有另外的身份,“流通商”或“企业老板”。这些身份也让他有了更多想法:利润如何更高、蔬菜深加工可不可行、今后的收购量是否还要增加…… 

在吴木婢看来,资金是实现这些想法的关键因素。他说:“就在两三年前,我关心的还是谁来买和如何运出去。” 

建瓯地处闽浙赣三省交会中心区,随着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的加速,当地已经成为福建省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据统计,闽北80%的农产品经过建瓯流转。 

对吴木婢来说,资金有多重要呢?“以冬笋为例,从买入到卖出,流通商的利润仅有每斤0.3元左右。在扣除场地、运输费用,实际收益将更低,因此需要以量带价。” 

2015年,吴木婢的农副产品收购量达到382万吨,比上一年多增近150万吨。吴木婢将收购量的大幅增长归功于投入资金的增加。 

其他农户是否也像吴木婢一样需要钱呢?答案并不一致。 

同样是在福建,武夷山天心岩茶村村民左俊说,家里虽仅有3亩左右的茶园,但每年卖茶及打工收入就有十几万元,现在他不仅不需要借钱,还有余钱借给别人。 

那么,左俊需要什么?那就是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方式。在打工的茶场,左俊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POS机。他告诉记者,缴费、转账,即使不到银行网点也全部能够办理,这让他感觉很方便。 

银行能否满足? 

在建瓯,一位农业种植大户将记者带到他的蔬菜大棚。他指着大棚里刚刚长出来的西红柿说,受到低温影响,西红柿生长已经停滞。 

一直以来,高风险、低收益都是农业领域的注解。如何在满足“三农”需求的同时,又能遵循银行规律,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直至今天,很多银行机构仍在探索。 

对于急需资金的吴木婢,建行建瓯支行向其提供了30万元的贷款支持,同时还向其推荐旗下电商平台——善融商务;而对于渴望便捷金融服务的农民,建行也在包括天心岩茶村在内的多个村镇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安装了自助交易终端、验钞机、电脑等设备,让农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 

“以前支持农户,更多采取的是‘联保’方式,但不良率较高,作用也有限。”练蔚焕提到,“如今,我们更侧重于通过支持产业带动农民致富的途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效果更明显。” 

记者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银行机构在支持“三农”上,更倾向于综合考虑区域投向、支持方式、受益人口等因素,探索支持特色产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 

建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丁保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是精准扶贫还是支持现代生态农业,在福建,建行走的都是抓住中间环节,扶持一个产业、打通上下游链条、辐射一片区域农户受益的路子。他说,与过去点对点扶持农户相比,这条路子既能体现普惠金融的真谛,又能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从过去的几万元到现在的几十万元,短短几年时间,吴木婢的贷款金额已翻倍增加。练蔚焕解释说,这主要得益于建行金融产品的创新,通过推出“土地合作社+政府公司担保”的服务模式,满足了农村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同时,银行的顾虑也减少了。 

如何加大力度? 

“贷款规模能否再大些。”在采访中,吴木婢提出,“考虑到蔬菜深加工项目的推进,希望将30万元贷款规模提高至60万元,甚至更多。” 

从记者掌握的情况来看,在建瓯,建行已经累计投放支农贷款2767万元,近100位农户从中受益。 

“将根据每位农户的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贷款。”建行福建南平分行副行长张明表示,“贷款投放不能盲目增加。” 

新常态下,市场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经济金融和“三农”政策不断调整变化,银行扶持“三农”的职责也越发沉重。 

一些专家认为,更应看到的是,未来几年是我国经济金融风险释放比较集中的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那么,应如何进一步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如何进一步将国家“三农”战略部署更好地执行?如何更好地有效防范风险?多元目标、多难选择,成为银行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今后,我们仍将以产业支农、带动农民致富为突破口。这一做法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上述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除传统金融服务外,“互联网+ ”也成为建行服务“三农”的新手段。吴木婢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他收购的竹笋能够通过电商平台被更多的销售者购买。 

据了解,建行在同业中首家推出的善融商务电商平台,实现了从传统的提供结算融资服务向集融资、销售、结算、理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转变,在福建地区重点支持了食用菌、茶叶、蔬果等产业的生产和流通。目前,全省有超过1.6万家商户入驻该平台,其中10%从事农副产品销售,当年平台交易总量超过86.3亿元,通过电商平台累计投放贷款13.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闽货“走天下”。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