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承载人民币国际化重任 中资银行如何前行?

承载人民币国际化重任 中资银行如何前行?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6年01月25日10:30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在充分考虑自身发展前景与约束的同时,也应当站在更为宏观的视角,探寻为人民币国际化服务的方式。通过提升自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发声频率和质量、合理化全球布局、增加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多样化以及来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贲圣林教授

改革开放至今已近40年,中国金融市场在引进大量外资的同时,也在积极融入国际市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与欧亚国家贸易优势互补和区域经贸协同发展提供指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互联网金融连接全球。在此背景下,各类中资金融机构都在为拓展海外市场而努力且初具规模。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为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带来巨大机遇;另一方面,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发展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力量。在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发展中,中资银行毫无疑问是目前的主力军,因此,下文将结合我们团队于2015年9月20日在京发布的《2015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借助中资银行国际化指数(Chinese Banks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简称CBII)分析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资银行如何更好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建议。

一、中资银行的国际化

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规模、区位选择和模式探索既可反映中资企业的海外发展情况,也会对往后的中资企业国际化拓展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在规模、科技、人才等方面优势突出,中资金融机构对外扩张仍以各大商业银行为主,其中又以5家大型商业银行为最,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则相对较低。

因此,《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着眼于直观且深入地分析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现状,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选取三类指标从境外资产积累、营业情况、分支机构以及海外并购等多方面建立CBII,并分别对国际化实践较为丰富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进行指标评估与排序(见表1),两个指数体系主要区别存在于具体指标参数的选择和权重的设定。通过CBII,《中资银行国际化报告》得以定量评估中资银行国际化程度,动态反映其国际化进程,并分析中资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挑战和机遇,以便“对症下药”。

表1 2014年中资银行代表机构CBII排序[1]

中资银行国际化

通过对CBII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中资银行经过多年的国际化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与特点。

CBII总体稳步上升,个体渐趋分化

进入CBII模型分析的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3家股份制银行分别的合并CBII值基本保持平稳增长,2014年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分别的合并CBII值均达历史高点:前者为8.38,相比2007年增长了36.37%,而后者为2.93,是2012年股份制银行合并CBII的1.25倍,绝大多数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势头正劲。

与此同时,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差异凸显。2014年大型商业银行合并CBII(8.38)约为股份制银行合并CBII(2.93)的3倍,反映出大型商业银行在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中的主力军地位。其中,以中国银行(18.82)发展最为突出,工商银行(8.17)追赶迅速,农业银行(1.33)潜力巨大。而股份制银行的强劲发展在统一测算体系下得到了较好体现(见表1):作为股份制银行的优秀代表——中信银行的CBII数值(4.38)超过了农业银行(3.30),并接近于建设银行(4.47),虽然这仅是放宽条件下的一次估计,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股份制银行在未来国际化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但仍需注意的是,中资银行在人民币资金上的资源优势是其目前境外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民币国际化尚未完全实现之前,境外机构或个人对人民币资金融通的需求仅能通过为数不多的中资银行实现。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这种带有垄断性质的利润来源方式将无法延续,中资银行应紧密结合当地市场情况,加快提升多样性业务的开发与经营能力,重新定位自身优势与目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境外经营总量已具规模,占比望“洋”兴叹

无论是境外资产积累,还是境外营业收入与税前利润,中资银行的境外经营总量均实现了较为迅速的增长。截至2014年,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境外资产均突破5000亿元,境外营业收入均超过90亿元,境外利润均已逾40亿元。其中,以中国银行境外发展水平最高,其境外资产总额高于其余四家大型商业银行之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的境外发展便稍显薄弱,发展较为突出的中信、招商、浦发、广发银行等的境外资产均未超越2000亿元(截至2014年)。

尽管总量水平上的大量积累体现了中资银行境外发展的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水平仍远低于国际大型银行。与汇丰和花旗两家外资银行相比[2],大型商业银行合并境外资产占比(11.51%)约为汇丰银行(50.99%)和花旗银行(55.39%)平均水平的21.64%;合并境外营业收入占比为7.27%,约为汇丰和花旗平均水平的13.02%;合并境外利润占比约为7.81%,仅为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平均水平的12%左右。

在境外相关经营数据的增速表现上,农业银行增长最为明显,历年增速基本保持第一。同时,境外资产高于境内资产的积累速度反映了中资银行海外实践的迅猛发展,这可能是国内盈利空间挤压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推动结果。此外,大型商业银行境外营业收入增速自2012年开始超越了我国对外投资、贸易以及GDP增速,体现出中资银行除服务实体经济外的自身国际化发展需求。

境外网络布局全球,偏重亚太

一方面,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要代表的中资银行“走出去”的区位分布表现出“先近、后远;先发达、后发展”的特征。大型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约一半集中在亚洲地区,说明国内银行对外扩张时多以周边地区作为首发地点。另外,欧洲和美洲等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数量显著高于非洲地区,这表明除了拥有地缘优势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之外,中资银行资本会优先选择向发达国家流动。当然,近年来,中资银行也在向石油等战略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展开探索,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下,更加注重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另一方面,在中资银行分支机构国际化的行业格局上,中国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在铺展国际化布局上更为超前,他们均在超过40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剔除业务级别及经营能力较为低级的代表处和支行后,大型商业银行的境外分布情况变得更加明朗: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境外分行及分支机构总和接近行业总量的四分之三,其中,中国银行更是占到一半以上。

扩张模式仍以分支机构仍为主,跨境并购逐渐兴起

虽然中资银行建立分支机构的速度有所下降,但新设分支机构仍然是中资银行进行海外扩张的重要途经。截至2014年,中国银行(628家)与工商银行(338家)的境外分支机构数目远超过其他银行(建设银行24家、交通银行13家、农业银行10家,招商银行8家),引领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跨境并购愈发受到中资银行重视,成为助力其国际化发展的新兴方式。中资银行的跨境并购兴起于21世纪初,2006年随着我国入世的过渡期完结,进入全面开放时期,至2007年形成并购高峰。工商银行是中资银行跨境并购最积极的银行,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收购案例多,交易金额大,截至2014年底,已发生12起跨境并购案,除涉及港澳台和泰国等亚洲地区外,也延伸至了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南非、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土耳其等中东国家。

总而言之,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力,股份制银行为重要补充,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