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金融监管框架改革需找准着力点

金融监管框架改革需找准着力点

上海证券报2016年01月13日08:32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我国应构建由央行牵头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协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挥好微观审慎监管功能。应在现有的一行三会基础上,建立以央行作为牵头方和引领者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通过央行的协调作用加强不同监管机构间的联系,从而将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的协调机制融入监管体系。

郭田勇

■我国应构建由央行牵头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协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挥好微观审慎监管功能。中央银行在金融系统中具有最后贷款人功能,应当处于宏观审慎管理的主导地位,从法律上和实践上应当保证央行对市场信息的获取、政策执行。因此,应在现有的一行三会基础上,建立以央行作为牵头方和引领者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通过央行的协调作用加强不同监管机构间的联系,从而将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的协调机制融入监管体系。

■如此安排具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便于构建起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三位一体”的金融管理体制,可更好协调货币政策、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解决货币调控传导不畅问题。二是便于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解决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不足问题。三是监管工作由央行主导相当于在监管层面加强了决策统一,远胜于在一行三会间另外构建协调机制。四是有利于通过监管分工提高监管效率。五是有利于对市场影响力巨大的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

金融监管制度到底应该如何改?一切讨论都应建立在对历史实践的总结和对客观需求的衡量之上。2003年,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银监会成立。将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两项功能分离正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原来既负责监管银行,又负责监管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难免出现力不从心,进而导致监管不力 ;二是人民银行同时作为货币政策执行方和金融监管方,一定情况下会产生决策矛盾,即当金融机构面临破产风险时,人民银行存在为掩盖监管缺失而发放稳定再贷款的动机,因此需要搭建多元化监管体系,各监管方相互制衡。

虽然三十年来,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旧体制弊端不断显现,倒逼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变革,但以下两点仍是今天必须考虑的。首先,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与混业经营的不断推进,当前监管难度已不可与十年前同日而语。同时,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宏观审慎监管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纳入其金融管理框架,也引起中国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未来的中国金融监管框架究竟该如何构建,本文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思考。

正确认识宏观审慎监管

(一)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相互矛盾吗

纳入宏观审慎之后的监管政策被重新定义,即既要考虑个体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稳定,又要关注跨机构之间的风险分布和系统风险跨时间分布。

微观审慎是针对单一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要求各自审慎运行。当一家中小银行运营出现问题,如果监管方为中央银行,那么为掩盖监管缺失,央行很可能动用稳定再贷款来减少单家银行破产风险,这就呈现出了货币政策与微观监管层面相矛盾的问题。

宏观审慎是针对系统性风险、金融业的全局运行来说的,主要致力于金融体系稳定,保证不发生大面积金融机构破产,造成金融市场恐慌。货币政策属于宏观调控政策,主要目标是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增长。二者虽然有所区分,但目标方向是一致的,经济不稳定会冲击金融系统,反之,金融危机也会严重拖累实体经济,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相互协调和配合。2008年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时,为防止风险进一步蔓延,美联储采取一系列量化宽松政策工具向金融体系无限量提供流动性支持,此过程既属于货币政策的合理运用,又顺应宏观审慎的基本方向。因此,从宏观审慎角度看,金融监管跟货币政策没有矛盾。

综上,货币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是矛盾的,但与宏观审慎监管并不矛盾。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需要分开讨论,不能单纯定义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之间的矛盾。

(二)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政策实施过程不可完全割裂

国际金融危机后,识别系统性风险诱因、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国内外金融监管框架改革的共识,但在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上却有分歧。笔者认为,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既有所区分、又相互联系,取决于不同的观察角度,在处理中,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完全割裂。

从管理方式来看,微观审慎更偏重于常态化管理,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特征,由不同的监管部门分别负责,对市场中的机构个体制定统一规则,实现自下而上的平稳运行。而宏观审慎则更强调管理的整体性,管理手段也因风险类型、风险程度的不同表现出突发性和全局性。

微观审慎管理的对象是金融机构个体,宏观审慎管理的对象是整个金融系统。虽然系统包含了所有个体,但个体都是稳健的情况下,系统却仍有可能是脆弱的;另外,一旦系统整体出现问题,还会危及更多个体。因此,从风险传播角度来看,微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不应该完全割裂和对立,二者既要有所区分和侧重,又要统筹兼顾。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连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重要枢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虽然是机构个体,但规模庞大、业务复杂程度高、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将给地区或全球金融体系带来冲击,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既要受微观审慎管理又要受宏观审慎管理。

[责任编辑:韩延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