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投资理财 > “坏账银行”扩容:缩小不良资产处置半径

“坏账银行”扩容:缩小不良资产处置半径

金融时报2016年01月07日09:19分类:投资理财

核心提示:此次地方“坏账银行”扩容正是为了解决相关地区迫在眉睫的坏账问题,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此举表明了监管层的态度,即通过有序扩容地方“坏账银行”,以市场化手段应对不良指标双升的局面。

继省级“坏账银行”(即资产管理公司)于2014年获批后,首家地级市“坏账银行”现身温州:注资10亿元的光大金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日前在温州领取营业执照。 

实际上,光大金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仅仅是近期地方“坏账银行”扩容潮中的一例。据报道,仅在2015年12月下旬的短短10余天内,全国范围内已有4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筹划成立。目前,地方AMC总数量已超过20家。 

那么,为何地方版“坏账银行”此时出现扩容潮? 

目前来看,出现本轮扩容的主要动因仍是银行不良指标“双升”。银监会公开统计信息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仍延续“双升”局面。截至2015年9月末,不良贷款余额较2015年年初新增达2396.44亿元,不良贷款率1.59%。事实上,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银行业不良指标已经连续16个季度呈现“双升”态势,且这一势头尚未出现停止迹象。 

这样的势头颇引人关注。然而,更令市场各方忧心的是,目前已经查明的不良资产并非全部。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2015: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指出,通过对62位来自商业银行人士问卷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升势尚未见顶,多数受访者认为不良贷款率上升还会持续4至6个季度。此外,九成受访者认为,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率和真实不良率之间存在偏差。 

“坏账银行”扩容潮受此影响而产生,那么,为何是“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呢?与此前的国家级、省级AMC相比,地级市的资产管理机构又有哪些优势? 

在地方AMC成立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只能由长城、信达、华融和东方这四大AMC负责处理。这四家AMC分别主要负责接收四大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不良贷款,其资金由财政部发债筹集。资金来源依托财政等因素使得四大AMC的行政化色彩浓厚,且大多数看似由资产管理公司接管的不良资产实际上最终仍由中央财政买单。 

与这种“全民买单”的模式不同,有着地方版“坏账银行”之称的省级AMC的设立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借助这一安排,不良资产这个“烫手山芋”已不能简单地抛给中央政府,地方财政将承担起兜底角色。这一潜在信号要求地方政府在核准项目、拨款时要谨慎计算,必须在项目、工程上马之前,做好充分的风险预警工作,不能头脑一热或者为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大手大脚。 

而地级市的“坏账银行”则进一步缩小了不良资产的处置半径。一般而言,地方政府或对当地企业有更多了解,对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风险状况也有着更充分的认识,因此,由地方机构处理不良资产,可提高其收购与处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处置效率。 

不仅如此,在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之外,设立、扩充地方“坏账银行”,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价格垄断,银行在出售不良资产方面将获得更多的议价权,进而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贷款策略,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留出余地。同时,在这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探索不良贷款处置方式,也可为化解中国银行业在房地产领域、产能过剩行业等潜在风险铺路。 

由此可见,此次地方“坏账银行”扩容正是为了解决相关地区迫在眉睫的坏账问题,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此举表明了监管层的态度,即通过有序扩容地方“坏账银行”,以市场化手段应对不良指标双升的局面。 

当然,任何一项改革创新都有利有弊。成立地级市“坏账银行”固然可以让地方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高效措施缓释银行不良风险,但还需注意不透明、不合规的交易风险以及防止银行与地级市“坏账银行”之间的不正当利益输送,让地方“坏账银行”真正发挥其不良“缓冲带”、“消化器”的作用。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