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货币市场 > 助力实体经济 银行间债市持续创新改革

助力实体经济 银行间债市持续创新改革

金融时报2015年12月25日09:39分类:货币市场

核心提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已成为2016年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而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作为直接融资主力军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始终保持着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有效地发挥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刚刚结束的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已成为2016年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而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作为直接融资主力军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始终保持着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有效地发挥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市场规模再创新高 服务实体经济作用显著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11月末,债券市场总托管余额为46.4 万亿元。其中,国债托管余额为10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托管余额为4.6万亿元,金融债券托管余额为13.2 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托管余额为13.9 万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托管余额为4558.5 亿元,同业存单托管余额为2.5 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42.7万亿元,占债券市场总托管余额的92.1%。 

银行间市场方面,具备发行方便、期限灵活、融资成本低等优点的债务融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市场发展潜力。8月份,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数据显示,债务融资工具存量规模突破8万亿元,累计发行量18.5万亿元。 

与此同时,债务融资工具直接对接企业和投资者,有效缩短了融资链条,切实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丰富了直接融资体系。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债务融资工具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5.02%,比同期贷款利率大约低1.12个百分点。按债务融资工具新发行2.4万亿元、平均期限1.83年计算,今年上半年已为发债企业节约利息成本约5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纵观全球发达经济体的融资体系以及部分不发达经济体的发展经验,如果一个经济体的融资体系主要由银行来主导,是有较大问题的。因为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体中,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内,甚至有些风险虽然不是银行自身导致的,但是实体经济的风险也会传导到银行体系。目前我国就是这种情况。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让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让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协调分担风险。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尤其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前列。由此,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作用显著。”姚余栋进一步表示,展望“十三五”,我国债券市场也将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市场规模已突破46万亿元,而到2020年我国GDP规模预计将达到100万亿元,如此计算,在未来5年之内,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要翻一倍还多,达到100万亿元的水平。 

深入开展改革创新 促进财政金融整体稳定 

作为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地方债发行机制改革进展快速。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地方债由省级政府在规定的限额内按照有关规定自行发行、自行承担偿还责任的自发自还机制,初步建立了以地方债为主的、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财政金融稳定、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对地方政府通过公开发行、定向承销方式发债进行规范,确立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开展债券发行,推动地方债发行规模扩大,使得地方债一跃成为债券市场的重要类别,以地方政府信用为特征的“银边债券”全面登上中国债券市场舞台。 

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张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5年地方债发行机制改革,首次全面实行由省级政府自发自还地方债,实现了地方政府融资方式的转变。发行地方债,可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有力促进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将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促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为经济转型创造条件,意义深远。 

与此同时,为覆盖更多中小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今年11月份超短期融资券(SCP)发行主体范围迎来第四次扩容。据了解,此次发行主体已经扩容到全部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同时,银行间交易商协会还在信息披露、中介机构尽职履责以及机构投资者风险识别与防范方面作了突出要求。 

SCP自2010年推出以来,因其注册效率高、发行流程便利、资金使用更为灵活等特点,受到发行人、投资者以及中介机构的广泛欢迎。SCP发行量逐年上升,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在债务融资工具总量中的占比也不断提高。数据显示,至2015年10月末,共有近400家企业完成SCP注册;在上海清算所托管的SCP余额为14228.9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7229.4亿元,增幅为103.29%。目前,SCP已经成为企业短期融资的重要品种之一,在满足企业短期资金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此次拓宽SCP发行主体范围,使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均可注册发行SCP产品,但这并非简单取消主体评级等前置标准,而是遵循注册制理念,在强调发行人信息披露、中介机构尽职履责、投资者风险自担的基础上,将“能不能发、能发多少、按什么价格发”都交由市场自行决定,是用更市场化的方式推动SCP发展的最新体现。 

违约逐渐进入常态化 彻底打破“刚性兑付”仍需努力 

在市场创新发展的同时,违约也成为债券市场的“新常态”。中诚信国际最新统计显示,2015年债券市场已发生信用风险事件25起,其中16起最终发生实质性违约,信用违约逐渐进入常态化,违约主体也由民营、私企向国企和央企扩散。 

尤其是近两月来,“15山水SCP001”、“12舜天债”、“11云维债”、“12云煤化MTN1”等信用债接连爆出违约风险。河南三力炭素制品、淮安嘉诚高新化工以及淮安华尔润化工三家公司近两日接连爆出违约风险,涉及债券为“12淮安SMECNII001”及“12新乡SMECNⅡ001”。 

从债券违约的最终处理方式来看,监管层面对于企业债务违约“选择性兜底”的特征非常明显,部分地方国企的债务危机直接获得了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2015年监管层还多次出面尽力协调各方避免违约事件的发生。 

对此,姚余栋告诉本报记者,在债市未来发展中,市场各方要做好各项工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彻底打破“刚性兑付”,让信用风险在市场上充分定价。大多数情况下,地方政府或相关方面不应对债券进行任何“隐形担保”,一旦债券发生风险,不能临时进场施救。否则就会打破市场预期,导致投机行为发生,扰乱信用风险定价机制。 

“为了打破‘刚性兑付’,一方面,需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一是事前充分警示,如以充分的信息披露揭示风险,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评级调整等;二是事中事后协调机制,如果发生风险事件,监管者要协调好市场各方诉求,做好违约处置工作,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强投资者教育,让各类投资者充分了解各类产品风险,购买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债券产品,并自担风险。”姚余栋表示。 

也有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未来必须打破“隐形担保”,不能让市场形成政府可能兜底的预期,这样才能保障市场稳健发展。当地政府在债券发行之前就要明确是否兜底。在少数情况下,当地政府可能成立或指定某家担保公司对高收益债券进行担保,这种“隐形担保”可以视为政府兜底。但更多的情况是,政府事前不对债券进行任何“隐形担保”,那么一旦债券发生风险,政府也就不能临时进场施救。否则的话,就会打破市场预期,导致投机行为发生,搅乱了信用风险定价机制。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