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沪港通一周年 李小加称:经历考验结实稳固

沪港通一周年 李小加称:经历考验结实稳固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11月06日00:16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沪港通开通一周年之际,香港交易所总裁李小加5日在发布署名文章表示,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大创新,沪港通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换取了最大的市场成效。同时也为内地市场与其他市场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北京(CNFIN.COM /XINHUA08.COM)--沪港通开通一周年之际,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5日在发布署名文章表示,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大创新,沪港通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换取了最大的市场成效。同时也为内地市场与其他市场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下一步将致力于将香港发展成为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中心,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对于沪港通成交量并不火爆的问题,李小加表示,沪港通成交量并非关注重点,尤其是在开通初期,运营的平稳和安全才是我们更为关注的指标。在这两项指标上,沪港通给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即使是在今年夏天内地和国际股市暴涨暴跌期间,沪港通这座大桥依然结实稳固,成功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这一点让我们倍感欣慰。

他表示,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大创新,沪港通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换取了最大的市场成效。其本地原则为本、结算交收全程封闭的设计,让两地投资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沿用自身市场的法律、法规、交易习惯投资对方市场,在监管透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迈出了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第一步。

他还表示,作为全球主要离岸人民币中心,香港如果能顺应这个大趋势,大力发展人民币汇率、利率产品,配合在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就可以将香港发展成为未来全球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定价中心。

附:互联互通,迎接共同市场新时代

——写在沪港通开通一周年之际 

转眼之间,沪港通已经成功通车一周年了。在两地业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沪港通在过去一年中运作平稳、交易结算机制不断完善,在此我想向各位业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截至上月底,沪股通额度共使用约1,420亿人民币,占总额度的47%,成交总金额约为14,750亿人民币,最高单日成交额为234亿人民币(今年7月6日);港股通额度共使用约890亿人民币,占总额度的36%,成交总金额约为7,210亿港元,最高单日成交额为261亿港元(今年4月9日)。

一些媒体朋友问我,沪港通的成交量并不火爆,你会不会感到失望?记得在沪港通开通第一周,我曾在网志里写道,沪港通是一座天天开放的大桥,而不是一场音乐会,无法用一周或者一个月的上座率来衡量它的成败。相反,它的价值可能需要两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验证。今天,我还是这句话,沪港通成交量并非是我们的关注重点,尤其是在开通初期,运营的平稳和安全才是我们更为关注的指标。在这两项指标上,沪港通给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即使是在今年夏天内地和国际股市暴涨暴跌期间,沪港通这座大桥依然结实稳固,成功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这一点让我们倍感欣慰。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大创新,沪港通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换取了最大的市场成效。其本地原则为本、结算交收全程封闭的设计,让两地投资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沿用自身市场的法律、法规、交易习惯投资对方市场,在监管透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迈出了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第一步。

我们还欣喜地看到,沪港通的模式为内地市场与其他市场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近期,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共同成立了中欧国际交易所;连接上海和伦敦两地市场的“沪伦通”也进入研究阶段;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强大决心和魄力,预示着一个全面互联互通新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在中国的实体经济崛起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经济体之后,金融资源进行全球化配置的时代正在到来。

这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历史赋予香港交易所的新机遇。众所周知,金融市场最本质的功能之一就是定价,定价能力是一个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过去几十年,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股票定价中心,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为各类上市公司定价。沪港通如同一座大桥,首次将香港和上海两个股票定价市场相互联通,同时提升了两个市场的股票定价能力,我们正在不断完善沪港通机制,也在继续为深港通的开通进行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股票定价中心的竞争力。

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将香港发展成为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中心,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费者,但由于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和开放,中国并未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上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定价权。通过大力培育商品市场和构建商品互联互通机制,香港完全可以为内地企业提供国际认可的商品定价工具,帮助中国在全球市场上赢得相应的商品定价权。

三年前,正是怀着这样的远大梦想,香港收购了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如今,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为我们创造了更多实现这一梦想的条件。不久前,在习近平主席和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见证下,香港交易所与伦敦金属交易所签署伦港通合作备忘录。我们的初步设想是,首先在伦敦和香港这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期货市场间建一座跨海“大桥”,把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产品直接“空降”到香港,让香港市场上的投资者可以如同交易香港交易所的期货产品一样方便地交易伦敦金属交易所产品,两边的产品与流动性相互流通,可以加速香港商品市场的发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香港培育成一个商品定价中心。在未来条件成熟时,香港可与内地市场修建“商品通”大桥,联通两地商品市场的产品与流量。背靠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费市场,凭借“一国两制”创造的优势和香港人同时熟悉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独特能力,香港完全有能力再造一个全球商品定价中心!

长期来看,在成为商品定价中心后,我们还有一个更加宏伟的奋斗目标,那就是发展成为一个具全球影响力的货币定价中心。在过去,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因为香港采用的是联系汇率制度,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限,也没有主权债券,一直以来都缺乏发展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土壤。但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民币总有一天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和美元欧元一样重要的角色,成为全球通用的贸易、投资和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不仅意味着无数国际投资机构都将增加人民币资产的配置,也意味着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货币的定价需求将不断增长,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海外机构需要管理人民币的汇率和利率风险。作为全球主要离岸人民币中心,香港如果能顺应这个大趋势,大力发展人民币汇率、利率产品,配合在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就可以将香港发展成为未来全球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定价中心。

从沪港通的成功起步,无论是离岸商品定价中心的建设,还是离岸货币定价中心的建设,都离不开内地的巨大流量,离不开香港已具备的国际市场地位,离不开香港与内地市场的互联互通。沪港通的成功为两地市场带来了双赢,也为我们探明了一个可复制、可扩容的互联互通模式,未来,我们将利用这一模式与内地修建更多大桥,不断提升香港的金融竞争力,为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为香港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开创新的明天。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