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利率市场化最后一跃 金融机构理性责任需强化

利率市场化最后一跃 金融机构理性责任需强化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10月29日11:09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央行将继续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方式,更多地采用差别化方式,以期达到精准化调控。如果要打破刚性兑付的预期,需要在价格形成机制上更加透明,使其能够高效准确反映当期宏观经济走势。

10月23日,央行宣布降息降准的同时,自10月24日起,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推进了2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完成。

如何看待利率市场化的选择时机?利率市场化后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将如何面对?就以上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执行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管理学院教授贲圣林。

国内外形势是好时点

记者:从国内情况看,中国利率市场化经历了20年的历程,为何选择在此时完成“最后一跃”?

贲圣林:在20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在不断提高,行为更加理性,形成了差异性的分层分序的存贷款定价格局,央行不仅发行了大额存单、同业存单,也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对利率市场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于选择这个时点,首先是因为我国在降息通道内,一般而言不会触及到存款利率上限,这样能有效化解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利率上行所造成的风险;其次,在前期股市的问题上,外界有声音怀疑我国的金融改革是否停滞了,在这个时点,用利率市场化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有序的金融改革,用行动支持了10月22日李克强总理对美国前财长保尔森“中国金融改革步伐不会停”的表态,相当于是用最小的代价,发出了最强的信号;最后,目前85%以上的银行负债已经是市场化定价了,在此时完成利率市场化顺理成章,“最后一跃”的象征意义更大。

记者:从国外情况看,美国进入加息预期的进程,而欧日等继续强化宽松货币政策,此时完成利率市场化有何利弊?

贲圣林:美元加息实现前的空档期,完成利率市场化是很不错的时间点,假设在美元加息后我国才进行利率市场化,而我国利率本来在下行通道,这对我国的冲击会更大,包括资本外流至美国的可能性。同时,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因为国内经济疲软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这也利于减少资本外流至欧日的可能性。另外,尽管我国的汇率双向波动了,利率市场化了,但我国的资本账户并未完全开放,因此,拥有这最后一道“保障”,也能够保证利率市场化不会受到国际资本流动过大的冲击。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