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双降、负利率与货币起义:央妈这次玩大了

双降、负利率与货币起义:央妈这次玩大了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10月24日19:18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央行的这次双降且取消存款利率,是在多重风险交织下货币宽松与利率市场化同步进行,表现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决心,以及挑战美元权威的勇气。而且,我们应该可以看到的是,在强势美元的霸权压制下,天下苦秦久矣,代表新兴国家的中国,有能力领导一次全球“货币起义”。

[专题]央行年内再度“双降”

赵建 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特约专栏分析师

霜降时节双降,央妈并不是在玩绕口令,也不是在玩中国式隐喻,而是正在不知不觉的完成几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第一,摧动中国经济三年后重新步入“负利率”时代。自去年以来,实体经济跌落式下滑,三季度自次贷危机以来首次跌破7%,通胀率重新回到“2”以下,触发了央行的货币宽松条件,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低于9月的CPI1.6%,导致时隔三年后重新回到“负利率”时代,也加入了全球早已施行多年的“负利率俱乐部”(欧美多年以来都是负实际利率)。负实际利率对货币需求和资产配置影响巨大,利率的实质是对货币持有者推迟消费的补偿,负利率则是对推迟消费的惩罚,因此会刺激银行储户或者购买商品消费,或者购买资产保值。无论是消费支出还是资本支出,都会提升经济活跃度,这是负利率的货币政策效果。因此可以预见,在经过一定的传导时滞后,消费和投资会有所改善,在消费弹性小于资产弹性的情况下,金融资产的表现应该会优于消费市场的表现。实体经济的改善则需要银行惜贷情绪的缓和,房地产和股市财富效应的传导,以及金融泡沫的可持续性。

第二,名义上完成了长达几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启利率市场化以来,至今已经走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中间走走停停,步伐偶有放缓但从没停止,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加快了进程,相继放开贷款下限,放开长期存款利率限制,放大存款波动区间等,当前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在价格上算是完成了最后一步,名义上已经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虽然,在利率定价机制、价格竞争自律、银行破产处置等“里子”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完成,但在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能够保持战略定力,适度容忍系统性风险,坚定推进利率市场化步伐,说明央行在金融改革方面的决心非常坚定。再结合前一阶段在汇率市场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向国际金融体系展现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近期国际货币体系向外界传达了支持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的信号,就是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金融改革的肯定。

第三,与非美货币集团相呼应继续强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当前全球货币政策分化严重,一方面美国按照计划在停止购买资产以后,今年也准备退出零利率政策逐步加息,企图开启趋紧的货币政策通道。虽然动荡的金融环境使美国在9月份推迟了加息,但是加息所引发的预期和心理恐慌,已经在全球进行了一次次大演习。而另一方面,非美货币集团在政策方面却进一步强化宽松,欧洲准备实施新一轮资产购买计划,日本安倍经济学继续加大宽松力度,于是中国也在经济下行、股市动荡的严峻形势下开启了降息、降准通道,并加强SLF、MLF、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等公开市场流动性工具的使用,说明非美国家在美国实施收缩的货币政策同时,继续加大宽松力度,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前所未有的严重,美元之外的货币采取了与其相反的宽松政策,中国也加入了这一集团。

然而,我们的问题是,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在货币金融体系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什么敢追随欧元日元等发达国家货币,逆美元收缩趋势行事采取大幅度的双降政策,发起挑战美元的“货币起义”,难道不怕资本外逃、主权货币危机?数据表明,最近几个月,中国刚刚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资本外流。

可以从三方面寻找答案:

第一,从外部看,全球货币金融体系“苦秦久矣”,非美货币集团有联盟“起义”的内在要求。自美国退出资产购买计划(QE)、开启美元加息预期通道以来,全球主权货币、风险资产和大宗商品在强势美元的压制下进入“暴秦”时代,新兴国家尤其是资源型国家的货币贬值达到30%左右,股票下跌近乎腰斩,大宗商品几乎崩盘,价位重回到几十年前。而且,这样的凄风苦雨一直持续了一年之久,美元加息仍然悬而未决,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股灾、汇率崩盘成为家常便饭,大宗商品偶有反弹便立即被镇压,空头在全球金融市场实施“法西斯主义”,全球主权货币、大宗商品和风险资产可谓“苦秦”久矣。在金融体系凄风苦雨且看不到出口的形势下,引发了世界各国对以美元为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的质疑。笔者近期撰写的文章《美元的新特里芬难题》就指出,全球金融体系对流动性的无限需求与美元作为世界基础货币的有限供给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体现就是金融风险的集聚以及金融危机的全球化。

第二,从内部看,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以美元等外汇占款为发行准备的货币发行机制,正在转变为以国内资产为发行准备的货币发行机制。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爆发式增长,“-资本流入-双顺差-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预期-资本流入-”这一正反馈环形成了人民币外向型发型机制,增大了中国货币体系对美元的依赖。最近几年,随着外资流入的放缓,尤其是今年以来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人民币发行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央行开始采取降准以及购买国内资产等方式填补外汇占款流失的基础货币缺口,货币发行机制逐渐与“美元”脱锚。尤其是,最近推出的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政策,一方面盘活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将长久期老化的银行信贷资产从错配约束中解放出来,变相提高资产转速,降低流动性风险;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使得货币供给更加内生化,由原来央行-商行的自上而下的外生供给,转为商行-央行的信贷需求驱动的内生供给,更加提高了货币使用效率。中国货币发行机制的去美元化,使得人民币在发行上更加独立,提高了货币自信。

第三,从内外部结合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削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且正在引领多元货币体系的风潮。近几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加快了步伐,先后与几十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这相当于货币兑换“去美元化”。拿英镑举例,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由原来的2000亿元人民币/200亿英镑扩大至3500亿元人民币/350亿英镑,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预计在未来几年,人民币与其它货币的互换协议会继续扩大,这相当于在美元单极货币体系之下,打开了多元货币体系的口子,也为人民币削弱对美元的依赖打下了基础。  

总之,央行的这次双降且取消存款利率,是在多重风险交织下货币宽松与利率市场化同步进行,表现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决心,以及挑战美元权威的勇气。而且,我们应该可以看到的是,在强势美元的霸权压制下,天下苦秦久矣,代表新兴国家的中国,有能力领导一次全球“货币起义”。

(作者系平安银行战略规划部。本文得到北京均衡博弈研究院的思想支持,不代表所属单位观点。)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务必保留此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金融信息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