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稳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稳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09月22日09:32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并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也是逐步加大金融开放力度的过程,是提高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但同时也是国内经济金融日益暴露在国际经济金融风险中的过程。

焦瑾璞(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中国经济在更大程度和范围内参与全球商品竞争和资源整合。金融体系在现代经济中起着促进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因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以开放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在中国经济金融版图中需要一个在国际上能发挥重要作用、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因此,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于中国金融安全、经济发展、和平崛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央政府就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决策。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些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呈现加速推进态势。国务院于2009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了“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要求。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的具体指导下,上海瞄准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些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排名稳步上升。“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显示,上海在全球45个金融中心的综合排名,已经由2010年的第8位上升至2014年与香港并列第5位。从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发布的《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报告》来看,自2007年以来,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速度位居全球首位,较大幅度地超过了伦敦、纽约、中国香港、新加坡、孟买、首尔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具体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健全、市场功能基本完善。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拥有全国性的外汇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市场和钻石市场。二是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成为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主要集聚地。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上海总部,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也纷纷在沪设立各类营运中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落户上海,相当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将上海作为其中国区总部所在地。三是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成为中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四是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五是金融开放度、金融环境安全、金融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在国内名列前茅。

总体而言,上海已经逐渐形成了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总量不断增加,一些品种位于全球前列,市场功能也不断深化。但一些问题也较为明显:金融市场国际辐射能力不强,缺乏全球定价权;市场开放度不够;市场体系发育不够且彼此割裂,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与主要金融中心差距明显;金融创新力度不足。

人民银行的主要举措

人民银行历来高度重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机构设置方面,人民银行先后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银联、上海清算所、征信中心、反洗钱中心、清算中心以及内设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设在上海。设立上海总部,并不断加强上海总部职能建设,更是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是大力推进上海自由贸易区金融改革,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构成联动效应。2013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发布了十余项支持自贸区建设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以及51条支持自贸区建设的意见,确立了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大力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推进“分类别、有管理”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模式;率先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试点发行跨境同业本外币存单产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试点;有效实施简政放权和负面清单管理,对跨境人民币业务等领域推出事中事后监管模式;简化外汇管理手续,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动黄金交易所“国际版”和外汇交易中心“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上线运行。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了积极的联动效应。

二是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市场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是金融市场能级提升和市场集聚的结果,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必须以金融市场为主要支点和核心。近年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先后推出人民币远期费率协议中央对手清算业务、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中央对手清算业务、人民币利率互换集中清算业务;指导上海黄金交易所不断推出新的交易品种;推动全国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系统在上海启动;推动在沪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外资法人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扩大在沪金融机构金融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推动相关机构推出黄金询价交易、黄金ETF等;推出人民币大额存单业务,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以Shibor为定价基准的货币市场产品创新。

三是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不断加强上海的国际集聚功能。推动三类机构、RQFII、RQDII等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推进国际开发机构、境外商业性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率先开展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和跨国公司境外人民币放款试点,鼓励外汇业务产品创新,推进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外汇支付试点,支持货币经纪公司开展人民币外汇期权经纪业务试点;系统评估港澳人民币清算行拆借业务开展情况,推动境外人民币清算行进入同业拆借市场;推动人民币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和人民币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等业务开展;实现了人民币对欧元英镑、新西兰元、新加坡元的直接交易;支持沪港通上线,促进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四是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效率与安全。运作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可以提高金融中心在资金上的积聚与配置能力。在支付结算系统方面,2009年上海清算所成立,建立了债券现券交易净额清算制度,设立了代理清算机制,逐步将中央对手方清算引入我国,基本形成了涵盖债券、外汇、大宗商品衍生品的中央对手清算机制;规范促进第三方支付服务业务发展,鼓励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创新;推动支付系统国家处理中心上海中心的投产运行;推进上海同城电子清算系统建设;跨境人民币清算系统(CIPS)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建立健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工作机制,探索多元化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模式,开通12363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热线,推动成立独立的上海市金融纠纷调解中心。

相关思考

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与全球经济中心之间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在19世纪上中叶,英国和法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即便在其后几十年里,在GDP指标上,这两个国家先后被美国和德国所超越,但英国和法国仍然维持其全球金融霸主地位。时至今日,虽然纽约在美国强大经济实力支撑下成为了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但英国经济实力的大幅下滑并未妨碍伦敦依然保持其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这说明,经济中心与金融中心之间具有不完全对应性,金融中心的迁移通常会滞后于经济中心的迁移。就中国而言,目前我们的经济地位与18世纪的伦敦和巴黎、19世纪后期的德国、20世纪初的纽约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东京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上海能否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对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我们目前还不能过于乐观。事实上,当纽约在1914年开始挑战伦敦国际金融中心霸主地位时,美国的GDP已经是英国GDP的2.5倍,人均GDP比英国人均GDP高出20%,但纽约最终超越伦敦仍然继续努力了30年才得以实现。因此,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并非完全凭借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需从金融的基础性制度、环境等来入手。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着力于加强国际金融活动。伦敦之所以能够维持与英国经济地位并不相称的金融领先地位,不仅是因为伦敦具有良好的制度传承,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国际开放性。这一开放性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欧洲市场初具雏形时,由英国金融管理当局深思熟虑后的战略选择,并在其后一直得以坚持。而同期的法国、德国由于保守僵化,与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差距日益扩大。而从纽约来看,其成功经验是国际业务和国内业务并重。就上海而言,目前主要应根植于本土金融活动,而非国际活动。事实上,国际资本伴随着各种经济和金融活动向国际金融中心汇集,而后又从国际金融中心经由各种经济与金融活动流向世界各地。因此,资本自由流动是国际金融中心建立的前提。目前,我国资本项下开放程度仍然相对有限,人民币国际化也刚刚起步,国际资本与国内资本直接的对流通道尚未打通,这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因此,上海要发挥国际影响力,必须在国际化上加以着力,尤其是在人民币的全球角色、发展更具国际支配力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方面有所作为。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注重学习和合作。上海作为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市场、制度、环境、人才、经验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必须向其他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学习,加强国际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开放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中国及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撑。从历史来看,全球经济的稳定性与主要金融中心之间的合作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例如,1914年之前,国际金本位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和巴黎之间合作的结果,其中英格兰银行和法兰西银行之间的合作最为重要。伦敦被凯恩斯称为“金本位体系的管理者”,而巴黎所拥有的巨大黄金储备可以稳定这一体系。从现代来看,全球经济的稳定也必须依赖主要金融中心、主要央行政策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当然,相对于其他较为成熟的金融中心,上海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国家政治经济稳定、市场规模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以及拥有巨额外汇储备。我们应该将这些优势发挥在国际货币体系的规则制定和稳定运行中,使中国成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重要的一极。亚投行、金砖银行的成立就体现了这一思路。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并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也是逐步加大金融开放力度的过程,是提高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但同时也是国内经济金融日益暴露在国际经济金融风险中的过程。从根本而言,防范风险必须依赖于基本制度的完善,需要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也就是说,在发展金融的同时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和水平。基本金融制度的完善包括:借鉴纽约和伦敦的经验,进行一些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运行机制、理顺市场化的监管机制;围绕金融服务需求,以金融产品创新为突破口进行金融创新;政府在有效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市场运行的干预;营造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党委委员。本文来源《中国金融》2015年第18期。)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