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潜在“滞涨”风险加大 货币政策将保持定力

潜在“滞涨”风险加大 货币政策将保持定力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09月07日14:23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中国经济进入滞涨区间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这给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和决策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货币政策保持定力。戒断经济增长依赖货币的“瘾”,转型升级就是提高生产效率,重拾经济发展动力。

作者:

张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赵荣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微信公共号“宏观经济观察”

通胀走高,或创年内新高

通过对高频数据的预测分析,我们判断2015年8月CPI预计环比上涨0.70%,同比上涨2.18%,翘尾因素为0.87%。分项目来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85%,非食品环比上涨0.11%。进一步细分食品项目,其中粮食环比上涨0.24%,油脂环比下降0.29%,禽肉类环比上涨3.73%(其中猪肉上涨10.47%),鸡蛋环比上涨13.44%,水产品价格环比下降0.73%,蔬菜环比上涨8.86%,水果环比下降1.59%。

总体来看,肉禽类尤其是猪肉价格的上涨幅度居高不下,鸡蛋、蔬菜价格上涨迅猛,给当前乃至后期的价格总水平带来较大的上升压力。

经济潜在的“滞涨”风险增大

“滞涨”有两个显著性的表现:高失业+高通胀,如果以此衡量,断言中国经济处于“滞涨”环境还为时过早,不过总体低迷的经济环境和不断走高的通胀水平提示我们需要对潜在的“滞涨”风险更加关注。

总结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大环境就一个词:滞涨。关于滞涨的原因分析有很多,我们简单总结“滞涨”有以下成因: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是诱因,宽松货币环境是前提,供给效率降低是核心。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推高了原材料价格,限制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成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滞涨”的诱因;而以缓解失业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的不断放水也为高通胀提供了基础;同时,由于科技进步的放缓以及工资福利的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不断下滑,是经济“滞涨”的根本原因。

根据上述简析,再反观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和政策倾向,似乎中国经济发生“滞涨”只差诱因了。

政策建议

结合近期发布的创3年新低的8月份中采PMI等数据,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滞涨区间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这给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和决策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因此,我们给出两点政策建议:

1. 货币政策保持定力。戒断经济增长依赖货币的,转型升级就是提高生产效率,重拾经济发展动力。

2. 加大科技投入。科技进步是提升生产力的核心,虽然见效慢,但效用长久。在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生产效率降低的周期内,加大科技投入是改善我国经济增长质量,长期提升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有效的方法。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