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经济换档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须高度协调配合

经济换档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须高度协调配合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08月07日13:14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在央行努力控制外汇流入、控制人民币过快升值的过程中,由于财政(政府)并不承担外汇兑换和对冲的成本,仍在利用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并鼓励出口,吸引更多外汇流入。同时,由于财政不需要购买外汇,可以集中更大财力投入经济发展,并相应扩大负债规模,推动货币总量的扩张。这就造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取向的偏离。

王永利 中国银行资深研究员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发展迈向中高速发展的换档期、过渡期,受多重因素影响,经济增速下滑的惯性势头比较猛(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推动下,经济增长达到9.2%,在主要经济体中可谓一枝独秀,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10.4%。但从2011年开始,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疲态,当年下滑至9.3%,2012、2013年则进一步下滑到7.8%、7.7%,2014年下滑到7.4%,今年一季度为7.0%),在探寻到并保持新常态比较稳定的增长速度之前,下滑的惯性完全有可能冲破底线,出现明显低于7%增长速度的情况。因此,当前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压力会非常突出。

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当前经济换档期稳增长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高度协调配合,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两大政策工具不协调的成因

【中国经济增长从2003年开始明显升温,政府不得不加强宏观调控,抑制经济过热。此时,两大政策工具不协调问题开始显现并不断加重】

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断加速到冲顶回落的变化过程,而在这期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够协调一致,实际上加大了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缩短了经济增长的周期,值得认真反思。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增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也使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更大压力,加之1998年南方洪灾泛滥,使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更大挑战,促使中国政府急于挖掘潜力,寻求新的增长点。于是,全面深化住房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应运而生,从原来的政府或单位分配住房、义务教育、公费医疗转向市场化运作,推动了三大产业的发展,由政府需要不断贴钱转变为政府可以大量收钱(特别是土地、矿产等),并作为资本扩大投资,金融部门相应加大贷款投放,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在此基础上,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WTO,进一步吸引大量国际资本和产能流入中国,中国经济增长从2003年开始明显升温,政府不得不加强宏观调控,抑制经济过热。此时,两大政策工具不协调问题开始显现并不断加重。突出表现如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