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投资理财 > 互联网金融政策需要专业和全面的解读

互联网金融政策需要专业和全面的解读

金融时报2015年08月03日09:46分类:投资理财

核心提示:一个并不复杂的政策却引发误读,这提示我们,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一方面金融参与者的门槛在降低;另一方面金融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提升,如何让普通公众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和政策有一个准确理解,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7月31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随后,有市场人士对于意见稿中关于支付账户年累计金额不超过20万元和单日累计金额不超过5000元的条款产生误读,随后央行有关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进行了澄清。 

一个并不复杂的政策却引发误读,这提示我们,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一方面金融参与者的门槛在降低;另一方面金融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提升,如何让普通公众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和政策有一个准确理解,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久前,《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各领域相关细则也会陆续推出,要减少公众的误读、误判,就需要更多专业和全面的解读。 

解读互联网金融政策,需要专业的视角。此次《办法》全文8000余字,配发的“有关条款释义”则有14000余字。政策发布当晚,一些市场分析人士及微信公众号就发布了不少评议,随之引发网民的跟帖和“口水”,不过,评论者中真正通读政策全文的又有多少?这并非无端猜测,因为笔者注意到,央行有关负责人对5000元限额问题所做的解释——该规定仅规范个人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客户使用银行账户付款的交易则不受该限制——其实在央行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原文和“有关条款释义”中本就有清晰的表述,如果认真研读,不应出现误读。如今,网民们对支付宝不会陌生,但当表述为“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这样的专业名词,特别是上升为一个管理办法时,人们面对的就更多是严谨的法言法语,因此,解读必须具有专业的视角,避免望文生义。 

解读互联网金融政策,还需要全面的视角。当前,互联网金融深入发展,对于出台的监管政策,要更多联系金融改革的“上下文”,结合金融改革实践及其他相关政策,通盘分析,全面解读。就此次《办法》来说,“全面”的视角至少应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既要关注便利,也要关注安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多一份安全,就要让渡一份便利,只不过要找到平衡点。我们看到,此次《办法》并非简单地牺牲便利来换取安全,而是在把握平衡,不论是200元、1000元、5000元等不同额度的设置,还是有关安全验证的“三类要素”、“五个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等表述,都体现了政策的审慎和精准。制定政策时体现了对安全与便利的兼顾,解读政策时也不应偏颇。 

二是既要看到管理的一面,也要看到放开的一面。毋庸讳言,《办法》确实对支付机构加强了管理,包括支付账户“余额”付款限额以及支付机构不得为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开立支付账户等,不过,如果放到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解读,就可以看到,政策在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监管政策只是防范支付机构越界经营,避免其把自身办成“银行”或“银联”。但是,在另一方面,如今民营银行试点已稳步开展,银行卡清算机构的准入大门也已经打开,换言之,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不能开展的业务,通过设立浙江网商银行则可实现,因此,今后有实力的企业都可通过申请牌照的途径来开展相关业务,这才是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当然,解读互联网金融政策,除专业和全面的视角之外,也需要通俗的表达。大多数时候,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和公众的关切具有一致性,例如,以往媒体曾多次报道,有消费者发现网络订机票仅凭卡号、有效期、CVV码等信息而无需密码就可实现支付,持卡人对安全性产生疑虑,实际上,消费者的这种疑虑,正是此次《办法》中关于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等规定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让公众“读懂政策”十分重要。近年来,每逢重大金融政策出台,央行等部门常会在发布政策的同时提供一份“答记者问”,对可能的疑义加以解读,事实证明,这种将专业政策进行通俗阐释的做法是有效的,只有让公众读懂并理解政策制定者的良苦用心,才能为政策执行提供更好的条件。 

互联网提升了金融的效率,但也提升了各种误读误判传播的速度,因此,解读互联网金融政策,需要更多专业和全面的视角。而对普通公众来说,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自身也要培育“互联网+理性思维”的素养,避免跟风和盲从。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