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货币总量影响因素与调控政策把握建议

货币总量影响因素与调控政策把握建议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07月02日09:11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当前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更多的是为应急,决不能把放宽货币政策作为解决问题的全部依靠,必须切实抓紧全面深化改革,依靠深刻的改革解决经济运行中积累的根本性问题,推动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王永利 中国银行资深研究员

一、货币投放的方式与环节

经典货币理论早已明确:货币总量=基础货币x货币乘数。这是从货币供应角度观察货币的一个重要等式,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就是影响货币总量最重要的两大因素。

其中,“基础货币”是指货币当局(央行)直接投放的货币,货币乘数是指基础货币膨胀或派生的系数,亦即“货币总量/基础货币”的结果。

“基础货币”具体就是指央行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的“储备货币”,包括“货币发行(现金)”与“存款性金融机构存款”两部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1、为保持央行的独立性,并防止央行过度投放货币,世界各国一般都规定央行不得直接与政府、企业和个人发生交易和信用往来,而只能通过存款性金融机构进行(存款性金融机构属于商业性组织,需要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如果过度提供信用投放货币,就可能造成严重信用风险而破产倒闭,因而会抑制其过度创造和投放货币。相比而言,央行一般不能破产倒闭,对其过度创造和投放货币缺乏财务约束),因此,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实际上都是先投放到存款性金融机构,然后再通过存款性金融机构向全社会进行货币转投放和派生,成为货币投放的中介环节和扩张器(乘数效应);其基础货币回笼,也是面对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回笼。这样,就形成了货币投放的基本形式: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存款性金融机构转投放和派生货币→社会货币总量

2、央行投放货币的方式主要是两种:现金投放和记账投放。

现金投放(亦即“货币发行”)就是央行在购买储备物(如黄金、外汇等)或增加信用投放(借贷)时,通过存款性金融机构投放现金货币,包括纸币和辅币,其“货币发行”的账面余额是指央行投放出去的现金减去回笼现金后的余额;

记账投放则是指央行在购买储备物(如黄金、外汇等)或增加信用投放(借贷)时,并不支付现金,而是以记账方式增加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央行账户的存款(即增加央行对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负债)。存款性金融机构也会同样以增加政府、企业或个人账户存款的方式将货币投放出去。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货币发行”与“存款性金融机构存款”之间又会发生交互关系,例如:存款性金融机构向央行申领现金时,央行并不会无偿提供,而会相应扣减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反之,存款性金融机构向央行缴回现金时,央行也不能无偿收回,而会相应增加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这样,央行单纯为调节现金数量而非买卖储备物进行的现金投放和回笼,一般而言,并不影响基础货币总量,而只影响基础货币的结构。

由于现金(现炒和辅币)从印制、押送、收付、验钞(防伪)销毁等成本非常高(要求特殊材质、防伪技术、武装护送、专门人员、配套设备和日常保管等),并且不利于反洗钱、反偷税漏税、反商业贿赂等,不符合绿色金融发展要求,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推动非现金清算(记账清算)的发展,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记账清算的方式快速发展,因此,在基础货币和货币总量中,现金的比重不断降低,有的国家已经提出退出现金流通的计划。因此,未来基础货币中可能就只有“存款性金融机构存款”一个项目了。

由于货币投放存在中介环节和派生机制,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情况下,货币乘数并不一定稳定不变,其最终形成的货币总量并不能事先确定(当然,可以确定目标,并通过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调节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最终的货币总量还需要从货币在社会上的表现形态的角度进行统计。从货币的最终表现形态(从社会的角度)看,不外乎“流通中现金”和“存款性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简单表述为“银行存款”),因此,在货币总量的统计上,又产生了新的表述:

货币总量=流通中现金+银行存款

其中,从货币流动性和对经济的影响角度,一般又进一步区分M0、M1、M2等,其中,M0=流通中现金;M1=M0+结算类活期存款,亦称“狭义货币”;M2=M1+其他存款等,亦称“广义货币”)。这一公式主要反映货币政策运行的结果,其与“货币总量=基础货币x货币乘数”反映的角度和作用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基础货币”中的“货币发行”与“广义货币总量”中的“流通中现金”可能不同,主要是“货币发行”之中包含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持有的现金,而“流通中现金”则要将此部分扣除,真正反映社会上持有的货币数量。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