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贷存比的取消与银行经营逻辑的反思

贷存比的取消与银行经营逻辑的反思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06月25日10:28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随着利率管制和贷存比取消,存款的寻租空间和行政属性逐渐淡化,对于存款的认识应该从更加专业的视角上进行理解。同时,贷存比的取消,虽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但给银行家一个充满希望的信号,那就是政策当局对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的尊重,以及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决心,虽然这需要重构监管部门的权力格局(实质性放权)。

赵建 中国金融信息网人民币频道特约专栏作家

尽管早已失去实际的约束意义,但贷存比这一“古董”指标的取消,仍然给压抑在不良率和利润压力中的银行业带来一缕清新之风。就像卸去早已不起作用的腐朽脚镣,这一举动赋予给银行的可能只是意识里的自由和尊严,而更重要的则是透过存贷比的取消,让银行重新反思自身的经营逻辑。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在后利率市场化时代,存款对商业银行的意义。引用马克思的话,“对银行来说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始终是存款”。此话对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过去黄金十年里的商业银行尤其感触颇深。在过去十几年里,存款一直是银行业的经营核心,几乎所有的人、财、物资源都毫无例外的向存款倾斜:有关系能喝酒的揽储人才,围绕存款的高额奖金及营销费用,以存款为核心的经营网点等等。这一经营逻辑的根本原因是,在利率管制的保护下,有了存款就有利润(暂且不论高定价商贷,用低息存款买无风险的利率债都稳赚不赔),而由此产生的利润,并不是来自于银行家的专业能力(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定价等),而是来自于对行政管制租金或者说储户损失的潜在攫取,是一种分配性而非生产性努力。当然,贷存比的设置,也为渲染存款的重要意义添油加醋,仿佛只要将存贷款比例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不需要担心流动性和期限错配问题,全然不顾数量背后的结构特征,也无视商业银行间的差异化水平,比如有些银行做负债能力强,有些银行做资产的能力强,简单粗暴的存贷比则一律抹杀了这种差异化冲动(奇怪的是监管部门还一直埋怨中国的银行缺乏差异化经营能力)。

那么在后利率市场化时代,随着贷存比的放开,存款真的不重要了吗?绝非如此,存款仍然是银行的经营核心,也是银行区别于其它金融机构的根本要素。尤其是在有效需求不足、风险不断集聚和资金来源稀缺的经营形势下,存款立行仍然是银行基本的生存法宝。所不同的是,我们对存款的理解,应该从过去那种以攫取管制利差为目的,以规模营销为手段的逻辑中挣脱出来,将存款放到资金来源、资产负债管理、客户产品需求及货币创造的逻辑本源上来定位。一是存款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不是唯一的资金来源,除了一般性存款,大额存单、同业存单、结构性存款、同业负债、金融债、表外理财等也都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与存款之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将来的存款管理可能由“大水漫灌”型转变为“核心负债+主动负债”的精细模式,核心负债的占有成为资金来源的关键(全球市值最大的富国银行就是靠核心负债优势雄霸天下)。二是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由负债决定资产转变为资产拉动负债,尤其是主动负债,首先要确定好资产期限、规模及收益率,然后在货币市场发行相关的证券化负债。这同时需要在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的管理上做出变革,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向资产端迁移,由资产定负债(主动负债)。三是存款的多样化、产品化、标准化将成为大趋势,尤其是对于大宗资金来说,需要对存款产品进行定制。四是对核心存款的占有不能再完全靠营销和增值服务来维系,需要通过结算、支付、融资便利、主办行、产业链等抓手形成货币内循环,还原货币的原生态。

总之,随着利率管制和贷存比取消,存款的寻租空间和行政属性逐渐淡化,对于存款的认识应该从更加专业的视角上进行理解。同时,贷存比的取消,虽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但给银行家一个充满希望的信号,那就是政策当局对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的尊重,以及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决心,虽然这需要重构监管部门的权力格局(实质性放权)。

(作者系系青岛银行经济学家,闻道智库发起人,金融学博士后,山东大学硕士生导师,新华社特约分析师,人民日报海外网专栏作家。本文不代表所属单位观点。)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务必保留此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金融信息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