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中国普惠金融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中国普惠金融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上海金融报2015年05月07日09:08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普惠金融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既需要拓展广度,也需要拓展深度,要建立一个惠及所有民众的金融体系,共享现代、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在日前由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新民晚报社共同启动的“上海金融大讲坛”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作了题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主旨演讲。作为经济学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焦瑾璞从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的概念、影响普惠金融的主要因素、普惠金融的主要模式、普惠金融与金融稳定金融消保、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和我国普惠金融的关键问题等六方面,系统阐释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全景,并相信中国普惠金融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

焦瑾璞表示,谈到普惠金融必须要谈金融排斥。“这实际上是一个焦问题的两个方面,金融排斥从反面揭示了普惠金融问题的缘起,普惠金融从正面揭示了如何消除金融排斥现象。”

现实中的金融排斥现象,以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划红线”拒贷为典型代表。金融排斥1993年最早作为理论研究的专门术语,当时由两位地理学家提出,特指银行关闭分支机构而影响民众对银行服务的可获性。焦瑾璞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某些特定社会阶层无法获取现代支付服务,及其他金融服务的情况。“从普惠金融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看,其重点关注的是信贷可获得性。从普惠金融的实质看,普惠金融呼吁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度。”

目前,国际上最新发展趋势是,普惠金融概念中的“金融”应当是一个“大金融”的概念,全面涵盖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所有产品和服务。

普惠金融绝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使用金融服务,也绝不意味着金融服务的供给者在决定提供金融服务时可以不顾成本和风险。因此,普惠金融是指在金融机构成本可负担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竞争和创新,以保证金融服务排斥对象逐步获得其需求的相关服务。

关于普惠金融的作用,焦瑾璞表示,普惠金融能减少贫困。“研究发现,印度农村银行分支机构每增加1%,可以减少贫困率0.34%,增加0.55%产出,这主要归因于普惠金融使得穷人更容易从事农业之外的工作。”

同时,普惠金融能够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从而实现社会包容。“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于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焦瑾璞认为,普惠金融与平等、发展、减贫之间的关系,已经使得其成为独立的政策目标。三类群体受金融排斥。

焦瑾璞称,受各种因素影响,大量人群被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门槛之外。据世界银行估计,目前全球大约有27亿成年人得不到任何正规的金融服务。“从客观上看,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一国普惠金融的重要原因,从微观上看,地理、基础设施、价格、金融意识、交易成本等是主要原因。”

焦瑾璞表示,受排斥的群体主要为低收入者、妇女、弱势群体这三类个体。高收入群体更有可能获得正规金融服务,而低收入者则为金融排斥的对象。而在同一收入水平上,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成为金融排斥的对象。“金融排斥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化过程,不能以单一原因解释,有可能是暂时也有可能是长期的。”焦瑾璞表示。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