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投资理财 > 投资中的科学精神(上)——金融市场到底能否预测?

投资中的科学精神(上)——金融市场到底能否预测?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04月24日10:47分类:投资理财

核心提示:现在看到书店里铺天盖地的“K线秘笈”之类的书,真为一些不明就里就幻想用“秘笈”暴富的人感到担心。经常听投资者说的话就是:“天天被市场打脸”,“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都是扯",资深交易员告诉你为什么你会觉得各种分析研究方法都没有用?投资和投机到底是不是赌博?金融市场到底能不能预测?

聂磊 瑞信方正债券资本市场部副总裁

北京(CNFIN.COM / XINHUA08.COM)--最近A股十分火爆,各种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的人都跃跃欲试要入市或者已经入市。多年不联系的亲友、同学都会找过来让我推荐股票,知道我有交易员经历的人还有不少私下请我吃饭讨教经验的。当然,其实我认为到底买哪一支卖哪一支其实是次要问题,毕竟牛市基本都会涨,甚至于烂票还涨得更快;但是,对金融投资或者投机交易的错误认识本身才是对人伤害最大的。因为,你不会只赌一把,短期看可能是赚钱的,可错误的观念和认识会让你在长时间尺度下吃更大的亏。

本人从业时间也不算短了,但是很多长期困惑于心的投资交易方法论的问题也只是在近两年还找到相对满意的答案。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钻这种牛角尖。如果看官您是资深从业者,可能您并没有时间精力去想这么多,那就把我接下来整理出来的东西当作一种提示和归纳来读读,看看是否有共鸣;如果您是完全不懂金融的外行,那么更要仔细读一读,看看有没有触碰到您自身存在的问题,读完您可能会发现,有些你从没想过的认识问题真的是很要命。

我从这么几个方面来阐述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

一、投资和投机到底是不是赌博?

可能这个小标题太简短,表述不清,我再换个表达方式:能够获利的(也就是所谓“正确的”)投资决策(为简便起见,本文提到的“投资”包括所有为了低买高卖获利的金融产品的买卖交易)到底是不是不可掌控、完全靠运气,还是可以靠人对金融产品和市场本身的研究来做出正确的决策的?

这个问题其实十分重要,最近有个段子说:在股市里赚钱完全靠命运、是一种迷信。这种观点是一种极端,翻译过来就是:投资就是赌博,看研究报告、研究宏观经济数据来做投资就是扯,还不如赌。

“赌博”的核心内涵就是不可预测性。金融市场到底能不能预测?经常听人说的话就是:“天天被市场打脸”。

我这么来阐述这个问题:一方面,任何一个标的,它的价格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机构、个人以及由人指定策略的计算机)下单撮合成交来决定的,因为每个人的思想特征、资金状况、对同一标的的认知差异,所以在任何一个交易日的每一分钟,成交的价和量都是难以预测的,原因是参与者的众多,单个参与者的行为无法控制和预测。从这个角度来看,价格走势的确没有办法预测。你如果要预测下一分钟要涨还是跌,明天要涨还是跌,估计真的跟赌博差别不大。

从另一方面,群体的行为是有特征和共性的。譬如说,大多数人喜欢早上十点左右买股票,所以这个时间段从大样本来看股市相对较强,这是大数据分析,也是行为金融学;又譬如说:短期内跌得太多太快的股票一般会反弹(当然怎么定义跌得多跌得快是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技术分析;又譬如说:如果两个公司其他方面差不多,一个盈利很多,一个盈利很少,那么盈利多的公司买的人会更多,谁都相对喜欢赚钱的公司,这就是基本面分析。从这些个角度来看,价格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不是赌博。

当然,很多人会跳出来说了:“技术分析都是扯,有人告诉我30块附近是强支撑,如果跌破就要止损,因为新的下跌趋势开始。结果第二天跌破我就割了,然后割完第二天又涨回来了,真是扯啊!”

还有人会说:“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都是扯,有人让我买了个5倍估值的蓝筹,结果套了四年,浮亏30%,割了。还不如那谁买个庄股翻好几倍。真是扯啊!”

这些人说的例子都部分正确,针对这些质疑,我再来详细阐述我的看法。

二、为什么你会觉得各种分析研究方法都没有用?

我认为,任何经典的分析方法,对价格走势的判断都太过间接,间接的判断就不能太过教条,但是新入行的人实在没有办法辨别这个事情。因为能用的工具太少,在这么不靠谱的市场里,抓住一个方法就只能狠命用。

先说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是用过去的价格和成交量等情况来预测未来的走势或者提供指引(我有一篇在线讲座专门介绍技术分析,之后整理发出来以飨读者)。那么您觉得昨天、前天以及再以前的成交情况跟明天的走势有关系吗?当然,如果严格的说,这个结论不能拍脑袋,要用计算机来做大样本来分析,而且追溯的时间长度以及对相关的定义不同也会造成结论不同。

但是,这里面的逻辑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譬如,跌多了就会涨,这个逻辑看起来问题不大。卖多了就没人卖了嘛,买买就起来了嘛!但是问题是:什么叫跌多了?用什么指标标定?什么叫涨?涨长时间叫涨?涨多大幅度叫涨?这些细节是魔鬼,这些细节难以标定和衡量,造成投资者觉得技术分析没用或者是错的。

又譬如,前期三次触及的价位都没有跌破,成为一个强支撑位,这个逻辑本身没有太大问题(虽不绝对正确,但从逻辑上应该是“大概率”正确),之前每次到这里就没啥人愿意卖了,抄底盘进场,那么这次到这个价位附近应该也一样。但是真的就存在很多支撑位跌破的情况,即使可以说是大概率不会跌破,那么如何衡量这个概率呢?并且对于单笔交易,只能存在跌破或者反弹两种情况,所谓跌破的“概率”实际是不存在的概念。

所以,技术分析这个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很多的。我看过很多书,也曾经迷失其中,现在看到书店里铺天盖地的“K线秘笈”之类的书,真为一些不明就里就幻想用“秘笈”暴富的人感到担心。

再说基本面分析,基本面分析(这里以股票基本面分析举例阐述)的主要用贴现企业的未来现金流的方法来分析股票的内在价值,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分析内在价值,并买入低估的股票。

但是,内在价值衡量方法还是各有差异,对未来现金流的估算有相当差异,贴现利率也会有差异,并且还存在财务造假的情况。即使前面的问题都没有,也时常存在公认低估的股票长期继续被低估甚至继续下跌的情况。因为,真的就可能还是没人来买。被低估只是会有人来买的一个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而已。虽然,从无数例子可以看出,低估的股票迟早有人来买,可是“迟早”是多久?被低估的标准也真的有太多主观因素。

所以,在金融市场里,我们除了不可知论就真的没有可以相信的理论和方法了吗?下面我绕个大圈子来说说这个问题吧。

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边界和方法

是的,我们要承认,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有边界的,但是这是根本不妨碍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或者说认知的努力尝试。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里,人类都在不停的努力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十分迷茫和痛苦。为什么会有闪电,真的是上天对人的诅咒吗?为什么太阳会每天升起,明天早上一定会回来吗,人类不会陷入永久的黑暗吗?为什么人会衰老和病死?

经过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努力探索,我们才知道,闪电是云层摩擦产生的静电,而不是什么诅咒;因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并且还自转,才会有白天黑夜和春夏秋冬(有科学家因此付出生命);人们到近代大致知道人的衰老是由DN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来支配。

但是,您有没有想过,这些科学发现是用什么方法得来的吗?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归纳”和“演绎”。

牛顿被苹果砸中脑袋从而发现万有引力,每个苹果成熟后都会掉到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这是“归纳”,但是您真的确信到明天早上苹果还是往地上掉的吗?从逻辑上没有让人确信的方法,因为自然界“齐一性”(同一类事物的运转会一直符合同一种规律)的公理没有办法证明,只能信仰。

牛顿从实验中发现物体加速度和受的力成正比和质量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它是通过有限次的实验数据得出来,这个也没有办法从逻辑上完备证明,除非首先承认自然界“齐一性”。

所以,科学研究的最重要方法“归纳”也是“有问题”的方法,但是得出来的结论我们用了几百年都没有出过问题。从阿姆斯特朗登月到普通人坐飞机旅行,哪个能离得了物理学家归纳得出的力学定律?

再说说“演绎”,演绎说通俗点就是推理,也就是利用已经被广泛接受的普世定律,以及特定对象跟这个定律条件的对比来推断出结论。在科学发展史中,演绎推理也不比归纳用的少。

但是,姑且不说演绎所需要的普世定律很多无法证明,只能根据直观当作公理(例如欧式几何五条公理)。科学发展史还用到了很多不完备的演绎推理。一个典型例子是,牛顿和开普勒发现万有引力并计算出行星绕太阳公转的椭圆形轨道之后,天文学家却又发现天王星是个特例,这颗行星并不是按计算出的理论椭圆型轨道来运行的。根据这一现象,科学家左思右想,给出的解释是天王星附近应该有一颗质量较大的星体,该星体的引力影响了天王星的轨道。后来通过观察,果然是有这样一颗行星,也就是海王星。严格来说,从一颗行星没有按理论轨道运行并不能严格推断出附近有另一个星体,有可能只是因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本事就是错的,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但是这样推断最符合常理,并且跟现有的理论和现象不冲突。这种推理被称作“最佳解释推理”(IBE,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这种推理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也经常用到。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意思很清楚了:号称最严谨的科学家们在过去上千年的时间里,在人类有限的认知边界里,用了很多逻辑并不完备的方法,却发现了海量的让人类生活发生巨变的科学遗产,我们投身金融市场的人也要接受和适应这种方法论的逻辑不完备。

任何经典的分析方法,对价格走势的判断都太过间接,间接的判断就不能太过教条,但是新入行的人实在没有办法辨别这个事情。因为能用的工具太少,在难以预测的市场里,能用的方法实在有限。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作者将在《投资中的科学精神(下)——做有限认知下的大概率事件》中为您解答,敬请关注。

特别声明:文章只反映作者本人观点,中国金融信息网采用此文仅在于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立场。转载和引用此文时务必保留此电头,注明“来源于:中国金融信息网”并请署上作者姓名。

[责任编辑:李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