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中国央行 > 央行打出灵活组合拳 不意味货币政策转向

央行打出灵活组合拳 不意味货币政策转向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04月20日09:01分类:中国央行

核心提示: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全面+定向”的降准不仅体现了货币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灵活性,有助于增强市场整体信心,更将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经济肌体形成有力支持。而随着融资需求的满足,我国实体经济的活跃度也有望进一步上升。

19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今天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措施。这是今年2月4日以来央行第二次出手全面降准并定向降准。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全面+定向”的降准不仅体现了货币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灵活性,有助于增强市场整体信心,更将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经济肌体形成有力支持。而随着融资需求的满足,我国实体经济的活跃度也有望进一步上升。

央行打出灵活组合拳

《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段话:“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其大意是说,高明的用兵之道在于因地制宜、因势而变。同样的道理,一个好的货币政策也必须要在实体经济的需求面前保持灵活。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的重要时期,灵活的货币政策自然必不可少。央行在19日的决定中表示,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持力度,自20日起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统一下调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农信社水平;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

同时,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对“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国有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央行决定可执行较同类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低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

在长期关注宏观经济的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本次“普降+定向”的降准策略,既有利于稳增长,又有助于调结构,能够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因此这种灵活不仅是及时的,也是必要的。

仍处在松紧适度的状态

降准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大水漫灌”呢?多位专家表示,判断货币政策激进与否必须结合具体的货币供求形势,而如果认真观察我国当前货币供求的细节,就不难发现“大水漫灌说”及“政策转向论”其实并不靠谱。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表示,此时降准主要是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今年一季度外汇占款余额同比少增1.04万亿元,及时降准可以稳定基础货币投放,保持货币供给平稳适度增长。二是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61万亿元,适度降准有助于促进存款类金融机构具备足够的可贷资金以保持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三是截至3月末,尽管企业融资成本较上年同期已下降50个基点,但扣除价格因素后其实际融资成本仍然较高,而降准将增加商业银行长期低成本资金,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此次降准将释放1.1万亿元到1.5万亿元的流动性,这一数额相对经济体量来看并不大,有助于市场流动性保持在合理状态。同时,考虑到近期股市、楼市发展较为活跃,此次降准能有效降低市场流动性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我们存款准备金率也有空间,我们的利率也没到零。空间肯定是有的,但需要仔细调整,不是说有空间就一定要用或者是用足。”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接受外媒采访时所传递的态度,无疑意味着中国的货币政策仍将处于严谨、审慎且松紧适度的状态。

意在为“三农”“小微”解渴

经济的生机来自企业,而企业的活力离不开资金。专家表示,在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全面之中有定向”的降准模式将引导资金为“三农”、“小微”等薄弱环节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从而为经济肌体增添活力。

对于当前货币政策的效果和意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稍早之前的表态很具有参考价值。李克强指出,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两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他认为,金融调控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有新举措,稳健货币政策要灵活有效,加大定向调控和结构性改革力度,在搭配组合运用好现有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根据需要创新推出针对性强的金融措施,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相互配合,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支撑。

多家市场机构预计,此次降准将使部分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激发企业热情;另一方面,中央稳增长态度的明确及相应政策的持续发力,则表明经济基本面的底部已经确立。未来,随着新增长点对经济的贡献超过旧产业淘汰带来的损失,“新陈代谢”后的中国经济也将更加健康和强壮。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