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焦瑾璞:我国普惠金融现状及未来发展(2)

焦瑾璞:我国普惠金融现状及未来发展(2)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年04月15日17:13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有关要求,积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和完善市场机制,使边远贫穷地区、小微企业和社会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分享到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金融服务覆盖率和渗透率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

1. 尚未形成整体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

从普惠金融相关国际组织的要求看,在统一探索构建国际普惠金融战略规划的同时,也要求国家层面考虑构建战略规划。近年来,一些国家专门成立“普惠金融委员会”或在中央银行内部专门设立普惠金融部门等,统一布局,研究制定出台阶段性的普惠金融战略规划。我国目前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推进普惠金融的职责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制度法律体系和协调沟通机制。

2. 专门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有待建立

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普惠金融联盟、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等,一直在探索从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供给、使用等维度建立普惠金融衡量指标体系。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研究确立本国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而我国目前没有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指标体系,现行金融业统计体系中也未针对普惠金融建立专项统计,相应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部门之间的数据合作与分享机制欠缺,数据可得性较差,很难整合。

3. 差异化金融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根据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风险,国际上呼吁建立“比例监管”(Proportional Supervision)体系,也称“分类”或“有差别”监管框架。我国为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现行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政策已经设计了一些差异化扶持措施,但是,针对中西部落后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情况,在金融机构准入条件、银行信贷规模限制、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信贷产品贴息水平、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条件等方面应当考虑建立更加带有倾斜性安排的“特惠机制”,进一步加大差异化政策扶持。

4. 技术创新和数字化金融需要深化

移动金融在信息获取、传输、共享的效率和成本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是信息化金融、数字化金融的集中体现。2013 年,中国手机用户总数突破10 亿,其中智能手机用户3.5 亿,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8 亿,而且继续保持迅速增长态势。可见,我国发展移动金融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但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目前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亟待规范。而手机银行方面,由于移动金融技术标准正逐步统一,电信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合作尚在磨合阶段,与巴西、菲律宾等国相比,发展显得相对滞后。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