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民币 > 人民币动态 > 以人民币国际化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以人民币国际化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人民政协报2014年10月13日14:54分类:人民币动态

核心提示:加强“五通”建设,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在此过程中,金融可以也应该扮演引领支持作用。

马蔚华

一、金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应发挥引领支持作用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的关键,在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加强“五通”建设,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在此过程中,金融可以也应该扮演引领支持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丝绸之路从历史上看就是一条贸易与金融共生相伴之路。丝绸之路贸易初期以物物交换为主,随着商品交换数量、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形式,也就产生了货币。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如丝绸、棉布、茶叶等都充当过实物货币。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丝绸之路”古道上不断有中外古币被发现,印证了丝绸之路贸易与金融的共生共伴。

第二,金融是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与投资畅通的重要纽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投资与贸易合作,离不开计价、融资、汇兑、结算、套期保值等金融服务和支持。可以通过金融总量扩展,提供资本积累、资金支持、融资渠道促进区域贸易规模经济;通过不断完善金融功能,有效配置资源、便利资产交易、降低融资成本和贸易风险、引导贸易结构优化,给各国贸易比较优势的结构性变动和贸易商品的结构优化创造坚实基础,更好地促进贸易的开展。因此,金融是撬动“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与投资畅通的支点,是推动贸易交流与合作的快速助力者,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蓝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

第三,金融是保障与撬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通道建设的核心支点。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之间的通道建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的需要,是阻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主要瓶颈。各国无论是航空、铁路、公路,还是管道联通建设,都需要大量的物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资源。由于国别、地域限制,道路联通急需的物资、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的流动受到诸多限制,唯有资金的流动受限最小,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效而迅速地流通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任何区域。因此金融可以也应该成为撬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通道建设的核心支点。

二、创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丝绸之路金融支持的突破口

货币是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创新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唐朝货币开元通宝曾经一定程度上扮演国际区域货币的角色,极大地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经贸往来。而当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创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样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点睛作用。

第一,以拓宽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使用范围为切入点,推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以人民币作为经贸往来的计价结算货币,有利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企业降低汇兑成本、提高结算效率、规避汇率风险,进而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资,提高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是符合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利益的共赢之举。下一阶段,要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更广泛运用,尤其是在矿产能源等大宗商品贸易的计价结算。为此,应加快构建统一、安全、有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科学设置人民币清算行,为人民币跨境使用奠定必备基础;放宽金融机构互设准入限制,支持国内金融机构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开立境外机构人民币结算账户,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鼓励边境地区商业银行加挂人民币与丝绸之路各国货币的兑换牌价,与境外商业银行建立账户往来关系,在此基础上创新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

第二,以扩大人民币项目融资与直接投资为突破口,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较薄弱,而中国在基建领域有着丰富的资本、人才与经验,互补性很强,可以结合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需要,以重大支撑项目为抓手,推动双边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此外,近年来中国帮助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建设工业园区和经济新区,将苏州工业园区、天津滨海新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成功模式推广到国外,得到东道国的高度认同。在这方面,中国同样可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加强政府间合作,建立具有地方特色、保障就业以及经济长远发展的工业园区、经济新区,从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金融合作融为一体,深化全方位经济合作。这些重大支撑项目以及工业园区建设需要项目融资、直接投资的大力支持,而且建设工程中的许多产品和劳务采购来自中国,使用人民币来进行所需的金融交易,对项目参与主体而言可能是最有利、风险最低的方式。

第三,以扩大货币互换范围与规模为着力点,更好地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所谓的货币互换协议,是指两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订一个协议,约定在某个时间内,以某种汇率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货币,其目的在于提供短期流动性资金支持,推动双边贸易发展,在双边汇率发生激烈波动时也可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使其对贸易的负面影响缩减。截至201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已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总规模达2.57万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家有八个。进一步扩大货币互换协议的范围,不仅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使用,为双边贸易和投资提供更多便利,而且客观上将扩大该地区的资金储备规模,有效增厚区域抵御金融危机的安全垫。在美联储终止量化宽松政策在即、全球流动性面临退潮风险的形势下,这点对于各国凝聚合作共识、共建经济带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地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核心要道,可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战略中扮演至关重要的桥头堡功能。尤其是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领域,由于周边国家对人民币认同度较高,又获批开展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完全有潜力打造成为支持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跨境人民币金融中心。当务之急在于总结既往改革经验,以战略视野和创新思维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再上新台阶,为此建议:

第一,将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的特许兑换业务范围扩大到贸易、资本项下,并提高相应兑换额度;创新现钞出入境携带证制度,放宽个人携带人民币现钞出入境额度,增加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规模和留存数量。

第二,以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为契机,积极借鉴上海自贸区、前海及昆山等地的成功经验,在人民币双向回流及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领域进行先行先试。允许并鼓励东盟和南亚国家的企业,以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或股票形式,赴云南进行筹资;开辟“绿色通道”,允许东盟和南亚国家投资者以事后备案的形式,直接汇入人民币投资于云南的各种创新型科技企业;探索东盟和南亚国家与云南开展人民币双向贷款试点,并持续拓宽主体范围、贷款用途及操作模式;支持符合资质的企业开展集团内部跨境人民币双向借款业务,并扩大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适用范围。

第三,积极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或类似的区域性开发银行落户云南,重点经营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人民币项目融资与直接投资;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东盟和南亚国家金融机构在云南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业务运营总部、后援服务中心和培训基地,战略聚焦各种创新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支持推动辖区内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以法人名义到东盟和南亚国家设立机构,实现人民币金融服务网络的跨境延展。

第四,进一步强化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相配套的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和推广力度,加强人民币贸易融资与资金产品组合方案的研发和设计;鼓励中资银行探索和拓展投资项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领域,如人民币资金购售、境外人民币贷款和拆借、人民币离岸账户项目融资、跨国并购贷款、境外投资配套服务等;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推出代理行人民币账户理财产品和各类投资产品,以丰富代理行的人民币账户产品和服务品种。

[责任编辑:姜楠]